·

仿
情感
怀古
抒情兼哲理
友情
写人论事

赏析

这首《满江红·有感》是清代诗人宋琬所作,通过“白眼看人”这一形象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与感慨。首先,“白眼看人,谁作俑、嗣宗为虐。”开篇即以“白眼”这一典故,暗喻对社会上某些行为的不屑与反感,将这种行为比作“嗣宗为虐”,即指代那些像阮籍一样放纵不羁、为非作歹的人,暗示了作者对于这类人物的强烈不满和批判。接着,“从此后、争相模仿,传来衣钵。”指出这种不良风气在社会上的蔓延,人们纷纷效仿,形成了恶劣的社会风尚。这里的“衣钵”借用了佛教语汇,比喻不良行为的传承,强调了这种风气的传染性和持久性。“许史府中饶结驷,翟公门外堪罗雀。”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官场和社会的腐败景象。许史府中的“结驷”形容权贵们豪华奢侈的生活,翟公门外的“罗雀”则象征门庭冷落,对比鲜明地展现了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把乘车、戴笠旧时盟,成高阁。”这里运用了“乘车戴笠”的典故,意指昔日的盟约或誓言如今已成空谈,如同废弃的高阁,不再有任何实际意义,反映了社会道德的败坏和人际关系的虚伪。“交道丧,多轻薄。思管鲍,何由作。”表达了对友情和真挚情感的渴望,同时也对现实中的轻浮和浅薄表示了深深的失望。管鲍之交作为古代友谊的典范,成为了作者心中理想人际关系的象征。“笑云翻雨覆,一邱之貉。”讽刺了那些表面上亲密无间,实际上却互相利用、背信弃义的人,将他们比作“一丘之貉”,形象地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对面九疑谁得料,填胸五岳安能凿。”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暗示了人心的难以揣测和道德的难以重塑。最后,“愿休将、腐鼠嚇鹓雏,翔寥廓。”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公正和道德重建的渴望,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眼前的蝇头小利,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之中,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词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宋琬

255首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清八大诗家之一。汉族。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