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
齿
写景
秋景
植物
芙蓉国
咏石
抒情
城市写景
山林风光
吹笛场景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闵园的秋日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气息。首先,“寸余天似柴窑碧”,开篇即以“柴窑碧”形容天空的深邃与纯净,仿佛是瓷器般温润而富有质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宁静。接着,“修竹穿篱出”,竹子穿过篱笆,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同时也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满地碎秋声,白鸟青虫,生长芙蓉国。”这一句通过“碎秋声”描绘了秋天特有的声音,如落叶、风声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白鸟与青虫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而“芙蓉国”则暗示了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富饶。接下来,“森然奇鬼池边石,红叶缠青壁。”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闵园的自然景观。池边的石头形态各异,仿佛是自然界中的奇鬼,而红叶与青壁的对比,则展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红叶在青壁的映衬下更加鲜艳夺目,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最后,“屐齿意忘归,醉倚层楼,三弄枫林笛。”表达了词人对闵园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他漫步其间,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酒醉后倚靠在层楼上,听着枫林中悠扬的笛声,才渐渐回过神来。这一场景既体现了词人的悠闲与洒脱,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闵园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情感的丰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宋琬

255首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清八大诗家之一。汉族。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猜您喜欢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月夜四首(其四)
元·善住
阴虫切切啼秋露,凉月娟娟照夕风。鸾凤几曾栖枳棘,鸱鸮多是占梧桐。人皆酤酒追陶令,我独栽莲学远公。堪笑当年槐国梦,黄粱未熟已成空。
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其五)
唐·齐己
石龛闲锁旧居峰,何事膺门岁月重。五七诗中叨见遇,三千客外许疏慵。迎凉蟋蟀喧闲思,积雨莓苔没屐踪。会待英雄启金口,却教担锡入云松。
奉和袭美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
唐·陆龟蒙
曾见凌风上赤霄,尽将华藻赴嘉招。城连虎踞山图丽,路入龙编海舶遥。江客渔歌冲白荇,野禽人语映红蕉。庭中必有君迁树,莫向空台望汉朝。
都门秋思(其三)
清·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晚兴
宋·孔武仲
吏退公门静,萧然似宴居。秋声来簟枕,晚色被庭除。仄径窥栖鸟,荒池听跃鱼。黄花恼陶令,搔首赋归欤。
赠闽郡别驾江右传公考满之京师
明·王恭
豫章才子龙门客,别驾闽州声籍籍。春帆曾食汉家鱼,秋灯几听南雄笛。王程迢递不辞难,守道何妨未转官。白云片片乡山远,风木萧萧陇日寒。银妆束带乌纱帽,锦作朝衣紫鸾诰。佐郡长悬魏.....
甘谷以七月二十七日始出门过予,是日予斋中秋蕙忽放蕊一枝,即去年甘谷所移置也。秋蕙之放,率在重九以后,今先期早发,又适当甘谷病后出门之日,其为瑞审矣。即席呼画师绘图,得七律三章(其三)
清·全祖望
南皋老态最清嘉,望眼空穿带水涯。输与孤根成独赏,翻疑当户或周遮。同岑伫待寒香至,接叶谁将良晤差。永日呼童听剥啄,两人脉脉盼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