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上
行
至
傅
庵
蹊
间
崩
石
险
涩
几
踣
无
酒
无
诗
只
意
行
,
水
边
林
下
偶
然
晴
。
缓
移
野
步
微
攲
侧
,
细
比
凡
心
尽
旷
平
。
白
发
去
来
同
遁
迹
,
青
春
交
往
定
蜚
英
。
小
庵
供
佛
安
禅
地
,
只
合
僧
家
一
味
清
。
抒情山水
自然风景
感慨时光
情感
意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于自然之中的宁静与自由。首句“无酒无诗只意行”,点明了诗人不需借助外物,仅凭内心的意趣行走于山水之间,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接着,“水边林下偶然晴”一句,以自然界的偶然晴朗,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豁然开朗。“缓移野步微攲侧,细比凡心尽旷平。”诗人以缓慢的步伐,轻盈地在崎岖的小径上行走,仿佛在与平凡的心灵进行对比,最终达到心灵的开阔和平静。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超越,是诗中最为动人之处。“白发去来同遁迹,青春交往定蜚英。”诗人将自己年老与年轻时的经历并置,表达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内心追求的真理与美好始终不变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往,能够留下不朽的声誉。最后,“小庵供佛安禅地,只合僧家一味清。”诗人选择在小庵中供奉佛像,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不仅是对佛教精神的追求,也是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韩淲
2817首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猜您喜欢
松
唐·陆肱
雪霜知劲质,今古占嘉名。断砌盘根远,疏林偃盖清。鹤栖何代色,僧老四时声。郁郁心弥久,烟高万井生。
寄答黄农父
明·梁宪
崧台登眺处,远寄故人书。动我旧游思,知君感叹馀。翠华犹髣髴,日月几居诸。惆怅经年别,愁怀惨不舒。
自关塞归将北上寄苏道先时苏谪居浙东
明·林大春
去年分袂忽西游,离怀世路空悠悠。却从燕赵走河洛,欲乘紫气凌青牛。紫气微茫不可见,关山浩荡若为愁。仰天长啸更西去,朝行暮行边塞头。边场风色满眼新,平沙荒碛半胡尘。日暮独吟古.....
盛夏东轩偶成五首(其一)
宋·曾几
一堂既虚闲,一室可息偃。松篁度风清,窗户去日远。幽禅过亭午,凉气生薄晚。阃内即妻孥,更深遂忘返。
秋夜醉起言志七首(其五)
明·黄省曾
海云泛五色,灿灿锦绮张。托辉于高天,流影结中堂。我醉对之醒,忽然怀羲皇。世远不可睹,昊空犹苍苍。苍苍何时歇,灵曜递悬光。今日松桂枝,后人玩其芳。我意过宇宙,形影任短长。
知己(其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幸得长贫贱,年年此旧林。布衣无不可,蓬户一何深。月好宜长啸,风清更玉琴。茫茫兴废事,天在一人心。
游罗汉院途中口占
宋·李处权
休论至后日相催,乘兴篮舆到岭隈。风竹尽摇花玉玦,云山浑作烂银堆。须知此日逢僧话,不减当年访戴回。更喜彭君真我辈,溪流渡马肯相陪。
水龙吟·闻笛
明·俞彦
谁家玉笛楼中,遏云声断龙吟水。风清万籁,雾净三更,月明千里。散入雒城,曲中折柳,动人乡思。甚天涯孤客,故园摇落,襟袖有、盈盈泪。堪叹流商刻徵。断腹声、旧腔谁系。金谷吹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