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
怀古
抒情
战争
节令
冬天
边塞

赏析

这首诗《岁暮杂感(其一)》由清代诗人林占梅所作,通过描绘岁末时节的景象和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首句“烈风动地来,岁月暮何速”,以猛烈的风声象征时间的紧迫与无情流逝,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接着,“近事不忍闻,世途尤窘蹙”两句,揭示了社会环境的艰难与残酷,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中原苦甲兵,元气犹未复”描绘了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场景,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又加警报频,北顾悲蒿目”进一步渲染了紧张不安的社会氛围,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忧虑。“当兹岁暮时,天寒闻野哭”描绘了岁末时节,天寒地冻,野外传来阵阵哀哭之声,形象地展现了人民在严冬中承受的痛苦与哀伤。“造化本仁慈,劫运何杀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同时也对人间灾难的无奈与痛心。“天王原圣明,荒裔同滋育”赞扬了君主的英明与仁德,希望他能关注并救助边远地区的百姓。“肉食无远谋,临事乃退缩”批评了那些身居高位却缺乏远见、面对危机时畏缩不前的官员。最后,“愧我无寸权,庸才复碌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有限、无法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的自责。“愤来学渐离,悲歌自击筑”则是诗人借古代刺客荆轲的故事,表达自己虽无力改变现状,但依然怀揣着为国为民奋斗的决心,以悲壮的歌声和击筑的动作抒发内心的愤慨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无力感和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林占梅

614首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猜您喜欢

满江红·东阿道中
明·俞彦
荏苒征途,马首外、黄埃飞灭。渐初夏、麦寒西陇,草熏南陌。平楚澹烟迷云鹜,乱山落照闻啼鴂。只玉骢、飘泊未归来,心慵怯。名与利,多生劫。劳和恨,他生业。怕镜中不似、去家时节。.....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唐·卢照邻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谩兴四首(其二)
明·黄衷
南山有芳茅,拔之必连茹。茹也欣所托,芳茅终不语。拔茅夫何为,无乃葺其宇。宇广茅叶短,竟不蔽风雨。茅兮任弃捐,茹亦委沟水。亭亭数尺松,青青雪霜里。
紫岩刘公参赞留务贺赠
明·严嵩
玉堂延阁旧儒仙,华省三台次第迁。待入凤池司帝制,暂持龙节掌兵权。寰区人物甄陶内,建业山河控制前。共道全才齐吉甫,早闻功德格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