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
忧民
人世艰辛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人间的种种荒谬与苦难。诗人通过“可笑世间人,痴多黠者少”这句话,直接点明了社会中愚昧与狡猾并存的现象,暗示了智慧与愚蠢之间的对比。接着,“不愁死路长,贪著苦烦恼”则表达了对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层面的深沉批判。“夜眠游鬼界,天晓归人道”描绘了人在夜晚沉睡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清晨醒来又回到了现实,暗喻了人生的虚幻与短暂。接下来,“忽起相罗拽,啾唧索租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生存而相互争夺、互相索取的场景,充满了紧张与不安。“贫苦无处得,相接被鞭拷”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他们不仅贫穷,还经常遭受压迫和剥削。“生时有苦痛,不如早死好”则是对生命痛苦的无奈感叹,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讽刺,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王梵志

353首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