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抒情
怀古抒情
自然
思乡之情

译文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旅人愁绪之情的诗作,语言质朴而含蓄。开篇即以“荆蛮非我乡”表明自己身处异地,并通过“何为久滞淫”流露出对故土的留恋和不忍离去的情感。接下来的“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则具体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与内心的忧伤。诗人借助“方舟”(正舟)逆行的大江水流,表达了对归程的渴望,同时“日暮”增添了一份寂寞和愁绪。“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深邃而又有些压抑的氛围。诗人捕捉了自然界的静谧与阴郁之感,与内心的情绪相呼应。“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则是对野生动物依旧在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活动的情景描写,这些场景无疑加深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流波激清响,猿猱临岸吟”中,“流波激清响”传达出水流的声音,而“猿猱临岸吟”则是对猿猱在岸边发声的情景刻画,它们的叫声似乎也与诗人的忧伤情绪相通。“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通过对风和露水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秋夜的凉意,同时也是对旅途中孤独感受的进一步渲染。最后,“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则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一个无眠之夜,诗人通过弹奏琴瑟来寄托哀思,表现了他对亲情、友情乃至故土的深切怀念。总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归乡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哀愁之情,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幽远的佳作。

王粲

31首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