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写景
咏物
地点
怀古
抒情
平生
人事
四季
季节
山水

赏析

这首诗《陶丘》由宋代诗人邹浩所作,通过对陶丘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首句“山河融结皆奇状,此丘之形谁与创”,开篇即以山河的壮丽奇景引入,点出陶丘的独特形状,引人遐想。接着“一成为敦再为陶,二帝昌时已询访”两句,通过历史典故,暗示陶丘在古代便已受到重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禹贡名字存,气势仍容菏泽傍”则进一步强调了陶丘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接下来“普天率土此其中,杂遝舟车来四向”描绘了陶丘作为交通枢纽的繁荣景象,显示出其在历史上的战略价值。“分茅开国南面尊,屡致千金谢齐相”两句,通过描述陶丘在政治上的影响,展现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角色。随后,“尔来日月几春冬,兴废相寻人物上”则以时间的流转,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纷纷万事已尘埃,此丘迤逦初无恙”两句,对比历史的沧桑与陶丘的恒久不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永恒力量的敬畏。最后,“平生苦死嗜登临,准拟携筇事疏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希望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释放。“冷云寒日满荆榛,蕞尔令人重悽怆”描绘了陶丘在特定季节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氛围。“会须东走泰山颠,纵目乾坤更何障”则以对更高远目标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综上所述,《陶丘》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通过对陶丘这一具体地点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重要意义,以及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邹浩

979首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