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
室
人
诗
十
首
(
其
三
)
夏
云
多
杂
色
,
红
光
铄
蕤
鲜
。
苒
弱
屏
风
草
,
潭
拖
曲
池
莲
。
黛
叶
鉴
深
水
,
丹
华
香
碧
烟
。
临
彩
方
自
吊
,
揽
气
以
伤
然
。
命
知
悲
不
绝
,
恒
如
注
海
泉
。
写景
夏天
写水
悼亡
赏析
这首诗是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其三)》,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江淹以其婉约和深沉的情感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悲凉。诗中的“夏云多杂色,红光铄蕤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天空图景,云彩变幻,夕阳的余晖如同新鲜的血液般地渗透着天际。这种景象常在古诗中用以比喻生命力与希望。接下来的“苒弱屏风草,潭拖曲池莲”则是对室内外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室内的草帘轻柔而脆弱,外面的荷花在池塘中缓缓开放。这两句通过静物写意,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时光的无奈与留恋。“黛叶鉴深水,丹华香碧烟”中,“黛叶”指的是深绿色的树叶,“鉴深水”则象征着心灵的深处;“丹华”是鲜红的花朵,“香碧烟”则暗示了花香与清新之气交织。这两句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临彩方自吊,揽气以伤然。命知悲不绝,恒如注海泉”表达了作者在美好画卷之前,不禁陷入自我反思之中,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哀伤。这份哀伤像源源不断的海泉,永无止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室内外环境的描绘,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逝去后的悲凉与留恋。
江淹
134首
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忆江渎池庐
清·顾印愚
藕根迸水青钱小,竹箨铿林绿襁斑。初夏池塘忘不得,乱书重叠对西山。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