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途
二
十
里
渡
浑
河
登
石
径
山
遇
雨
回
头
别
群
山
,
西
望
尽
碧
空
。
岂
知
青
未
了
,
山
色
忽
向
东
。
巃
嵷
邈
双
阙
,
詄
荡
开
九
重
。
林
枯
少
栖
鹘
,
洞
累
疑
藏
蜂
。
虚
无
想
金
阁
,
黯
淡
留
铜
容
。
遗
经
署
元
和
,
高
爵
奓
卢
龙
。
能
邀
定
州
殁
,
始
信
大
觉
功
。
至
今
来
游
客
,
证
古
名
犹
蒙
。
徐
开
荆
枳
地
,
力
陟
陂
陀
峰
。
下
临
駴
无
地
,
上
瞩
愁
近
穹
。
桑
乾
塞
外
来
,
至
此
势
更
雄
。
飞
声
撼
诸
天
,
一
听
三
日
聋
。
塔
孤
势
疑
动
,
客
惧
不
敢
从
。
前
山
雨
欲
集
,
归
路
云
已
封
。
不
辞
沾
衣
湿
,
藉
慰
久
旱
衷
。
山水
离别
写景
边塞
写雨
赏析
这首清代赵怀玉的《归途二十里渡浑河登石径山遇雨》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穿越浑河,登临石径山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雨中感受。首联“回头别群山,西望尽碧空”展现了诗人离开群山,向西远眺的开阔视野。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岂知青未了,山色忽向东”,表达了山势的奇特变化,仿佛山色在移动。“巃嵷邈双阙,詄荡开九重”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山峦叠嶂如宫殿阙楼,深邃广阔。诗人观察到“林枯少栖鹘,洞累疑藏蜂”,暗示了山中的寂静与生机。他想象着金阁和铜容的虚无之美,又提及元和时期的经书和卢龙的高爵,寓言历史与文化。“能邀定州殁,始信大觉功”暗含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认为此地曾有伟人成就。诗人感慨“至今来游客,证古名犹蒙”,表明石径山的历史遗迹仍吸引着后人。接着,他描述了自己攀登山峰的过程,以及山势的险峻和壮美。“飞声撼诸天,一听三日聋”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山间回荡的声响之大,令人震撼。诗人面对“塔孤势疑动,客惧不敢从”的景象,表现出敬畏之情。雨意渐浓,“前山雨欲集,归路云已封”,诗人决定冒雨前行,表达坚韧不屈的精神。最后,诗人表示即使衣服被雨水打湿,也要借此来缓解久旱的心情,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融入了历史人文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山水的热爱。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