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
乐
亭
(
其
一
)
平
湖
拍
岸
海
潮
通
,
亭
在
平
湖
杳
霭
中
。
庄
艳
含
春
云
岛
晚
,
波
光
照
夜
玉
壶
空
。
动
摇
人
影
两
桥
月
,
洗
涤
尘
襟
四
面
风
。
野
老
半
酣
亭
下
笑
,
渔
樵
今
日
与
民
同
。
写景
山水
抒情
赞美
地点
平湖
季节
晚秋
风
民谣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湖畔景象。首句“平湖拍岸海潮通”,以动态的湖水与海潮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意境。接着,“亭在平湖杳霭中”一句,将亭子置于朦胧的湖景之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庄艳含春云岛晚,波光照夜玉壶空”两句,通过“庄艳”、“春云”、“晚”等词语,展现了春天傍晚时分湖面的美丽景色,而“波光照夜玉壶空”则以“玉壶”比喻清澈的湖水,在夜晚的灯光下泛着光芒,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湖面的静谧与纯净。“动摇人影两桥月,洗涤尘襟四面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月光下的湖面仿佛能映照出人的倒影,而四周的清风则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悟和内心的净化。最后,“野老半酣亭下笑,渔樵今日与民同”两句,通过描写乡村老人在亭下饮酒欢笑,以及渔夫樵夫与百姓共享生活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湖景的细腻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