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寺
高
寺
鸣
钟
后
,
孤
舟
落
雁
边
。
已
知
归
径
晚
,
故
就
上
方
眠
。
石
峻
溜
声
急
,
月
高
松
影
圆
。
明
朝
下
烟
霭
,
回
首
阻
清
川
。
写景
地点
秋节
抒情
写山
动物
大雁
月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感悟。首句“高寺鸣钟后”,以“高寺”点明地点,暗示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鸣钟”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心灵的呼唤,为整首诗定下了沉思的基调。接下来,“孤舟落雁边”一句,以“孤舟”与“落雁”构成画面,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和谐共存的意境,仿佛在说,即使在孤独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已知归径晚,故就上方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对禅房的向往。这里的“上方”既指高处的寺院,也暗含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诗人似乎在说,尽管归途漫长,但心中已有归宿,于是选择在寺院中安眠,寻求心灵的慰藉。“石峻溜声急,月高松影圆”描绘了一幅夜景图:山石陡峭,水流湍急,月光皎洁,松影婆娑。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美景,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水流的急促与月光的柔和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美学理念。最后,“明朝下烟霭,回首阻清川”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诗人将离开此刻的宁静之地,但心中留恋之情不减。这里的“烟霭”象征着朦胧与未知,而“清川”则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纯净与自由的渴望。整首诗在结束时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与不舍,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禅意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张斛
27首
生卒年均,辽时南渡,约金太祖天辅中前后在世。仕宋为武陵守。金建国,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元好问称:“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中州集》)斛著有南游、北归等诗集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子初全溪作
唐·李商隐
全溪不可到,况复尽馀醅。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清兴恭闻命,言诗未敢回。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野望
唐·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清江图
元·贡性之
江驿背孤城,江流绕舍清。露枰松下弈,驿骑柳边行。帆落晴窗影,钟传雨寺声。堆床馀简帙,列座总耆英。燕语能留客,鸥驯解结盟。诗邮趋堠吏,衙鼓集关兵。薄俸尊仍满,新知盖屡倾。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