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
歌
行
秋
江
见
底
清
,
越
女
复
倾
城
。
方
舟
共
采
摘
,
最
得
可
怜
名
。
落
花
流
宝
珥
,
微
吹
动
香
缨
。
带
垂
连
理
湿
,
棹
举
木
兰
轻
。
顺
风
传
细
语
,
因
波
寄
远
情
。
谁
能
结
锦
缆
,
薄
暮
隐
长
汀
。
写景
山水
秋天景象
赞美
情感
闺怨
江上活动
服饰细节
传情达意
表达思念
赏析
此诗《棹歌行》由隋代诗人卢思道所作,描绘了一幅秋江之上,越女与人共舟采撷的美丽画面。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和谐交融。首句“秋江见底清”,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季节,秋日的江水清澈见底,为整幅画面奠定了清新脱俗的基调。接着,“越女复倾城”一句,将画面的焦点转向了美丽的越女,以其“倾城”的美貌,进一步渲染了人物的魅力。“方舟共采摘,最得可怜名”,描述了越女与他人同舟共渡,一同采摘的情景,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们的勤劳,也暗示了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可怜名”一词,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这种美好情感的赞美。接下来的几句“落花流宝珥,微吹动香缨。带垂连理湿,棹举木兰轻”,则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落花随水流淌,仿佛是大自然的珠宝;微风吹动着香缨,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连理带湿,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纯洁;木兰桨轻举,既表现了划船的技巧,也寓意着生活的轻盈与自在。“顺风传细语,因波寄远情”,这两句诗描绘了越女与同伴间的交流,通过风声传递细语,通过波浪表达深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和谐的互动。最后,“谁能结锦缆,薄暮隐长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和谐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沉醉于其中。
猜您喜欢
白下春游曲七首(其六)
明·金大舆
何处佳人婀娜妆,青山初日炤流黄。轻罗半掩金跳脱,春寺烧香绕画廊。
蝶恋花·题《花香醉蝶图》帐额
清末近现代初·洪炳文
梦醒罗浮春信度。似惜芳心,飞入花深处。细草如茵粘不住。蘼芜二月多烟雨。妙笔滕王图作补。一抹胭脂,染出红无数。回首日边桃李树。春风上苑探花去。
春女行
唐·王翰
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著春衣。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君不见楚王.....
浣溪沙(其五)题湖楼壁
宋·高观国
一色烟云澹不消。两峰眉黛为谁娇。春寒犹占木兰桡。燕子似甘愁寂寞,海棠未肯醉妖娆。小园嫩约尚萧条。
祝英台近·题天寒修竹图
清·关锳
露抽篁,风解箨,满地碧云皱。笋做吟鞋,不雨也凉透。可堪石上琅玕,旧题诗处,已点上、绿苔如绣。满岩岫。已见落尽轻花,应是立秋后。那里柴门,门内有人否。料伊一样伤心,罗衣憔悴.....
卜算子·寿贞白
清末近现代初·汪东
木梃豫章材,山叠匡庐秀。安石诗篇白石词,无出江西右。蠲忿小庭花,难老深杯酒。一事还看世寡双,琴瑟闺中友。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其六十五)
明·郭辅畿
烟湿银床寒叶多,迥文欢织又停梭。黄昏户外连天雨,谁认春江旧绿波。
菩萨蛮·题画八首(其五)
清·龚翔麟
爱他一片玲珑石。拒霜枝沁苔痕碧。才放两三花。风前故故斜。老莲遣墨沈。挂壁知秋信。不用到重阳。篱根始斗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