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
田园
抒情
写实
咏民
咏事
景象
描述动作
节庆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病农夫的悲惨生活与社会的不公。诗中的老农因病无力耕作,生活困苦,仅能勉强度日。他通过学习种植蔬菜以维持生计,但即便如此,他的田地仍荒芜,生活资源极度匮乏。在官府的教导下,他开始尝试耕种,希望能有所积累,然而,命运却在他即将收获新麦之时,发生了变故。炭船从湘江而来,带来陈年的米粮,这本是为灾年准备的救济物资,但在实际分配中却未能惠及这位老农。长沙的行人肩挑着米粮,欢声笑语,而老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不敢触碰半粒粮食。社会上的人们似乎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老农的困境视而不见。诗中表达了对官府忽视民众疾苦的批评,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老农的贫困与他人生活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批判性。

黄遵宪

845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