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
风
师
酬
提
刑
赵
学
士
见
贻
先
王
制
礼
经
,
祠
为
国
大
事
。
孟
春
祭
风
师
,
刺
史
敢
有
二
。
斋
戒
升
于
坛
,
拜
手
首
至
地
。
所
祈
动
以
时
,
生
物
得
咸
遂
。
勿
鼓
江
海
涛
,
害
我
舟
楫
利
。
昊
天
六
七
月
,
会
有
雷
雨
至
。
慎
无
吹
散
去
,
坐
使
百
谷
悴
。
高
秋
三
五
夕
,
明
月
生
天
际
。
乃
可
驱
云
烟
,
以
喜
万
人
意
。
愿
君
入
薰
弦
,
上
副
吾
皇
志
。
阜
财
复
解
愠
,
即
为
天
下
赐
。
八
使
重
古
礼
,
作
诗
歌
祭
义
。
诚
欲
通
神
明
,
非
徒
奖
州
吏
。
贤
哉
推
此
心
,
良
以
警
有
位
。
礼仪
季节
节气
情感
励志
辞歌赋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祭祀风师的诗,表达了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中提到先王制定的祭祀制度,将祭风视为国家的大事,强调刺史在这一活动中的重要责任。诗人斋戒后登坛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不仅关注航海安全,也期待秋夜明月能带来丰收与喜悦。诗中还寄寓了对地方官员赵学士的赞扬,希望他能秉持皇帝的意愿,通过祭祀活动增加财富,缓解百姓疾苦,从而惠及天下。同时,诗人借此机会强调恢复古代礼仪的重要性,不仅是通达神明,更是对各级官员的一种警诫,倡导他们效仿这种尊崇传统、关爱民生的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范仲淹儒家仁政的思想。
范仲淹
315首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猜您喜欢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明·王守仁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非狂
明末清初·屈大均
非狂人不信,尽作酒徒看。市上无屠者,淮阴有钓竿。英雄宜发白,老大更心丹。惨淡风云会,时来定不难。
元夕
宋·方岳
茅屋相看冷似冰,蒲团孤坐澹于僧。数行老墨閒居赋,一炷寒灯耐久朋。时异不供三太息,吾衰何啻百无能。后山亦有梅花月,不复年时兴可乘。
秋胡行
魏晋·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