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高
明
尹
(
其
二
)
南
海
高
明
接
近
邻
,
每
闻
行
客
说
神
君
。
一
堂
风
月
人
如
玉
,
四
野
农
桑
簇
新
绿
。
写景抒情
赞美地方
写山
四季写景
写农耕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海高明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首句“南海高明接近邻”,以南海与高明两地相接,暗示了地理位置的临近,也预示着两地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接着,“每闻行客说神君”一句,通过行人的口述,引出了高明地区传说中的神灵,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神灵的信仰与崇拜。“一堂风月人如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堂内清风明月,人们举止优雅,如同美玉一般纯洁无瑕,展现了高明地区人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这里的“如玉”不仅形容了人的品质,也象征了高明地区环境的优美和文化的高洁。“四野农桑簇新绿”则将视角转向广阔的田野,描绘了农事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这里不仅展现了高明地区农业的繁荣,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共处的关系。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高明地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和谐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追求。
猜您喜欢
长安逢故人
唐·吴融
岁暮长安客,相逢酒一杯。眼前闲事静,心里故山来。池影含新草,林芳动早梅。如何不归去,霜鬓共风埃。
梧州杂诗(其六)
清·钱澄之
遽有苍梧幸,凄凉别小楼。喜无游宦橐,得上舍人舟。失伴声相识,饱帆夜未收。暗中勤借问,车驾在前头。
冬日登南高峰
清·龚禔身
寒山断行迹,落叶大于掌。我来正凄风,抚景结遥想。峭崖逢僧臞,空林答樵响。饥乌啄败芦,征雁弄清吭。俯仰会所适,心目竞飒爽。一峰立我前,窄径聚而上。倦欲憩松根,险思扶藤杖。遂.....
明山楼即事
宋·吴惟信
城高楼又阔,不与别楼同。对此山千叠,陶然圣一中。秋声争起树,野色半沉空。后有登临约,留题愧未工。
秃山
宋·王安石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攘.....
奉和白太守拣橘
唐·张彤
凌霜远涉太湖深,双卷朱旗望橘林。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觉馨香已满襟。拣选封题皆尽力,无人不感近臣心。
曾缮部省中夜再赋一绝
明·黎民表
竹下少行尘,诗篇入夜新。黄花虽满径,不是倦游人。
次沈商卿见怀韵
宋·章甫
歌喉宛转变鸣禽,载酒曾同花下吟。寒潮不应宿渔浦,挑灯还忆夜深语。十载故人谁似君,便拟卜邻桑柘村。青钱未办归期远,满目春山空秀婉。有酒何须身后名,高轩未必如徒行。朝看桃杏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