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蝴
蝶
(
其
一
)
望
处
雨
收
云
断
,
凭
阑
悄
悄
,
目
送
秋
光
。
晚
景
萧
疏
,
堪
动
宋
玉
悲
凉
。
水
风
轻
,
蘋
花
渐
老
,
月
露
冷
、
梧
叶
飘
黄
。
遣
情
伤
。
故
人
何
在
,
烟
水
茫
茫
。
难
忘
,
文
期
酒
会
,
几
孤
风
月
,
屡
变
星
霜
。
海
阔
山
遥
,
未
知
何
处
是
潇
湘
。
念
双
燕
、
难
凭
远
信
,
指
暮
天
、
空
识
归
航
。
黯
相
望
。
断
鸿
声
里
,
立
尽
斜
阳
。
写景秋日
抒情思乡
怀古情感
秋节情感
译文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凄美画面。"望处雨收云断",诗人站在栏杆边,目睹雨过天晴,云雾散去,秋意更显深沉。"晚景萧疏",寥落的景色触发了宋玉般的哀愁,暗寓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进一步渲染了秋色的苍凉,水面的浮萍凋零,月光下的梧桐叶转黄,这些细节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他怀念着旧时的朋友,感叹"文期酒会"的往昔欢聚,如今却形单影只,"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时光流转,人事已非。"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借燕子和归航寄托对友人的牵挂,但又无从寻觅他们的消息。最后,"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在凄厉的雁鸣和落日余晖中,诗人独自站立,那份深深的哀伤和无尽的期待跃然纸上。总的来说,柳永的《玉蝴蝶》(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景色,通过抒发个人的离愁别绪,展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沉而动人。
柳永
218首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