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驿
写景秋色
抒情离别
怀古

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画面,通过“鹜落霜洲”、“雁横烟渚”等意象,展现出秋色的清晰与宁静。接着,“暮雨乍歇”营造出傍晚时分雨后的宁静氛围,小舟夜泊在芦苇丛中的山驿,更显孤独与寂寥。月光下,远处传来凄凉的羌笛声,引发了词人的离愁思绪,岸边草丛中蟋蟀的鸣叫仿佛编织成了一曲哀伤的乐章。“芳容别后”引出词人对远方佳人的思念,水路遥远,山岭重重,无法寄托书信传递相思之情。他想象着她独守闺阁,必定因思念而憔悴,自己则漂泊天涯,成为行客。词的后半部分转而抒发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过去的怀念,曾经的聚会已成过往,只剩下楚峡的云彩和高阳的友人,都已消散,留下的是无尽的寂寞和失落。最后,词人遥望京城方向,目光所及尽是远方碧绿的山峰,却只能空自凝望,表达了他对故土和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整体而言,柳永以细腻的笔触,将离愁别绪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情感表达。

柳永

218首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猜您喜欢

峡山寺(其四)
清·朱次琦
拱别应公去,缆舟清我心。尝鱼寒具出,谈虎夜镫深。云合诸峰色,风飕万壑音。江湖方满地,灭迹不成阴。
闲题
宋·滕岑
漏云残日凄欲阴,占巢归鹭纷投林。风吹旷野暮色白,山近小窗秋意深。已将梦事了得丧,更凭杯酒寄浮沉。书生习气难料理,有底苦吟劳此心。
题棕亭秋江拥棹图
清·戴亨
木落秋气深,江声日东泻。扁舟独往情,岂为耽休暇。旅雁唳霜皋,孤月耿遥夜。时发游子吟,暂泊枫林下。
赋得潮平两岸阔
明·方应选
晓风初静浪花轻,十里晴川一望平。蛟窟夜寒云黯淡,蜃楼烟散月分明。钓矶半入芦花影,渔笛遥连沙雁声。却爱茫茫秋水色,羊裘何处不逃名。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
清末近现代初·柳亚子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古诗三首(其二)
明末清初·方以智
东北覆阴云,其下吾故都。中路一奔走,恨隔天一隅。虹蜺下平地,旷野秋荒芜。翼日大风雨,慎勿临长途。人传使者来,旌旗蔽通衢。嗟我远游子,不敢同驰驱。道左发长叹,叹者一何愚。
摸鱼儿
元·许有壬
买陂塘旋栽杨柳,闲官宜治闲务。老天助我攻清淡,两月不遭泥雨。规别渚。更累土为山,留土分为屿。乡人共语。叹百岁堙芜,一朝疏辟,此去日成趣。江湖愿,自是平生心许。元英谁羡陈吕.....
晨发柯村
明·陆深
蔼蔼山川曲,朝曦散秋光。草露尚未晞,岭树变微霜。白云满长谷,此中多深藏。遵养共时晦,灭景不可望。扰扰倦行役,拙诚难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