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寒
九
集
陶
社
诗
人
合
庆
八
百
岁
公
宴
纪
事
十
四
首
(
其
十
)
集
议
既
告
成
,
冶
盦
儗
凡
例
。
设
局
当
夏
初
,
纪
年
辛
未
岁
。
夔
若
助
校
刊
,
孙
宜
掌
会
计
。
半
价
售
全
书
,
钜
款
出
后
裔
。
成
书
分
后
先
,
办
事
有
次
第
。
决
策
然
后
行
,
于
事
罔
不
济
。
讵
至
秋
冬
间
,
翰
五
忽
长
逝
。
失
兹
柱
石
人
,
茫
茫
更
谁
继
。
记事
悼亡
读书
写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清末近现代初时期一个名为“消寒九集陶社”的文学团体为庆祝陶氏家族八百岁公宴时的筹备过程和所遇到的变故。诗中详细描述了从集议开始到公宴结束的整个活动流程,包括设立筹备局、制定计划、分工合作、财务管理和定价销售图书等环节。诗中提到的“集议”是指集体讨论和决策的过程,“冶盦儗凡例”则可能指的是参照某种标准或惯例来行事。“夏初”和“辛未岁”分别指时间点和年份,表明活动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框架内。“夔若助校刊,孙宜掌会计”说明了参与活动的人员分工,夔若负责校对出版工作,孙宜则负责财务管理。通过“半价售全书,钜款出后裔”这一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图书的销售策略以及资金来源,即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书籍,所得款项由陶氏家族后代提供。“成书分后先,办事有次第”强调了活动的有序性和组织性,从开始到结束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决策然后行,于事罔不济”则表达了在做出决定后执行行动,所有事情都能顺利进行的观点。然而,诗中也提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讵至秋冬间,翰五忽长逝。”这表明在活动进行到秋冬之际,一位关键人物——翰五突然离世,这无疑给整个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遗憾。最后,“失兹柱石人,茫茫更谁继”表达了对失去这位重要成员的深切哀悼,同时也暗示了后续活动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集体活动的重视和组织管理的艺术,还蕴含了对逝去同僚的怀念与哀思,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祝廷华
304首
出身望族,十九岁中秀才,光绪廿八年中举,翌年登进士。选为吏部文选主事。目睹清廷腐败,以祖母病乞归。任江阴劝学所所长,致力于地方教育和实业事业。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辛亥革命参加同盟会,任分部部长。民国十三年,发起成立陶社,刊印江上诗钞、先哲遗书二十馀种。为传承与发展文化作出了贡献。沦陷时期,日伪威胁利诱,主持维持会,均遭其严词拒绝。民国廿八年卒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悼亡五首(其四)
清·缪徵甲
秋风??赋归来,片刻愁颜强自开。检点征衣亲薄浣,料量冬学苦频催。离方五日缘偏断,闰到重阳梦不回。最惨弥留前半夕,寒衾欲寄手还裁。
赠林大理次崖(其一)
明·严嵩
廷尉平反力有馀,昼帘朱墨更忘劬。存疑遍示诸生录,传信新刊两寺书。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清涟寺观鱼叠旧作韵
清·爱新觉罗·弘历
烟轻春雨后,暇值万几馀。载礼金光佛,因观青色鱼。生机盎翰墨,乐意映襟裾。怪底参军羡,还劳开士如。新题看㡧画,旧句读碑书。谩设重来约,犹今视昔欤。
哭雪湖四首(其三)
明·谢迁
西江桃李满门墙,香社归来鬓未霜。雅志可能随俗改,閒情祗为作诗忙。苦吟身与春光去,惇德门延世泽长。也欲招魂歌楚些,临风呜咽不成章。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悼亡八首(其七)
宋·陆佃
百花流转逐浮萍,柔质那堪殒妙龄。画手若能图列女,玉颜应许上丹青。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