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峡
寇
乱
寄
怀
吟
僧
半
锡
探
寒
流
,
别
师
猿
鹤
洲
。
二
三
更
后
雨
,
四
十
字
边
秋
。
立
塞
吟
霞
石
,
敲
鼙
看
雪
楼
。
扶
亲
何
处
隐
,
惊
梦
入
嵩
丘
。
写景
山水
怀古
思乡
写雨
看雪
记梦
秋节
离别
情感
译文
用半片锡感受寒冷的水流,告别师长,在猿鹤栖息的洲头。
深夜二三更后下起了雨,四十字的诗篇中透出秋意。
站立在边塞吟咏彩霞映照的石头,敲击战鼓欣赏雪楼的景色。
扶着亲人寻找何处隐居之地,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入嵩山之丘。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种战乱离乱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哀愁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半锡探寒流"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半夜探访那条寒冷的河流,显然是诗人在战乱中寻找一丝宁静的举动。"别师猿鹤洲"则透露出战争带来的离别之苦,"猿"和"鹤"都是古代常用来形容军队或战事的词汇,这里可能指的是战乱中的分离。接下来的"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通过夜晚的雨声和天气的转冷,勾勒出深秋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则是诗人在边塞之上,面对着霞光满目的石头,敲击着军中用来报警的鼙鼓,同时目睹着积雪覆盖的楼阁。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战乱中的凛冷,也反映出诗人的哀愁和对战争的无奈。最后两句"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担忧,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安。"扶亲"意味着诗人希望保护家人,但又不知道将他们隐藏在何处以避战乱;"惊梦入嵩丘"则是诗人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逃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恐惧。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哀愁和无奈,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李洞
170首
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晚唐诗人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秋夜怀云崖禅友
清·释敬安
云外佳期才一晤,人间小别又三秋。谁知夜静溪声里,明月怀君独倚楼。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