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竹
萧
萧
客
舍
若
为
情
,
剪
得
湘
江
一
片
声
。
风
雨
忽
从
霄
汉
下
,
佩
环
疑
绕
画
廊
行
。
谁
知
夜
静
人
偏
醒
,
却
为
愁
多
听
转
明
。
领
略
清
音
知
不
尽
,
露
丛
烟
筱
最
纵
横
。
写景
抒情
怀古
清音
秋声
夏夜
夜景
自然景物
赏析
这首《听竹》由清代诗人过迪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听竹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首句“萧萧客舍若为情”,以“萧萧”形容风声,渲染出客舍中寂静而又略显凄凉的环境,引出听竹的主题。接着,“剪得湘江一片声”,运用比喻手法,将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声音比作湘江水波的轻吟,生动地描绘了竹声的美妙与悠长。“风雨忽从霄汉下,佩环疑绕画廊行”,进一步展开画面,风雨交加的夜晚,竹林中的声音仿佛是天上的仙子佩戴的玉环在画廊中轻轻行走,既增添了神秘感,又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谁知夜静人偏醒,却为愁多听转明”,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因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更加敏感,对竹声的感知也更为清晰。这里的“愁多”不仅指个人的情感,也暗含了对世事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领略清音知不尽,露丛烟筱最纵横”,表达了诗人对竹声的深深喜爱与赞美,认为其清脆悦耳,难以言尽。同时,也借“露丛烟筱”(露珠在竹叶上,烟雾缭绕竹林)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静谧与美丽,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丰富。综上所述,《听竹》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将自然界的声响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猜您喜欢
出真州(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溯舟,鬼神未觉走何州。明朝遣间应无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
南北朝·鲍照
漏分不能卧,酌酒乱繁忧。惠气凭夜清,素景缘隙流。鸣鹤时一闻,千里绝无俦。伫立为谁久,寂寞空自愁。
暮经零陵望愚溪怀柳司马
元末明初·蓝智
湘川入零陵,百里尽崖石。野旷生夕阴,山空澹秋色。缅怀柳河东,微宦曾远谪。才名一代雄,文藻万人杰。朝游愚溪水,莫返愚溪宅。斯人岂真愚,怅望天地窄。当时啸歌地,千古仰遗迹。草.....
悼孟昭图
唐·狄常侍
一何罪死一何名,独向湘江吊屈平。从此蜀川春夜月,杜鹃啼作两般声。
初五日至延平城
明·谢孟安
镡津城下驻行舟,山水依然似旧游。两岸楼台看缥缈,一川风景重夷犹。夜深渔火明沙岸,月落寒更出戌楼。白首西游欣就养,双旌遥忆待盱州。
至扬州(其三)
宋·文天祥
怅怅乾坤靡所之,平山风露夜何其。翁翁岂有甘心事,何故高楼鼓角悲。
暝色
元末明初·王冕
暝色沉孤屿,秋声入远林。飞鸿频顾影,独客易伤心。相识无知己,交游少信音。未能酬壮志,沽酒且长吟。
白云庵谒先君寺丞诗
宋·郑康佐
清癯野鹤姿,问道羽衣客。白云濯飞泉,青霞窥裂石。閒猿啸清晓,药鸟鸣日夕。幽人不可见,百拜访遗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