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行
乌
桓
道
夜
行
乌
桓
道
,
风
寒
野
气
白
。
橐
驼
驾
轻
车
,
怒
项
不
肯
发
。
马
嘶
欲
人
立
,
令
我
竖
毛
发
。
四
山
无
居
人
,
明
月
照
积
雪
。
时
方
甲
兵
收
,
未
乾
新
战
血
。
况
乃
多
盗
贼
,
白
昼
闻
杀
越
。
平
生
所
经
地
,
忧
虞
转
恇
怯
。
我
行
岂
不
迟
,
心
伤
望
京
阙
。
边塞
写景
写风
情感
思乡
战争
赏析
此诗《夜行乌桓道》由元代诗人李裕所作,描绘了夜晚行走在乌桓道上所见的凄凉景象与内心的忧虑。首句“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开篇即渲染出一片寒冷、荒凉的氛围,夜色笼罩下的乌桓道,寒风凛冽,野气弥漫,一片苍白,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两句,通过橐驼(一种动物,这里可能指代某种交通工具)的反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奈与挣扎。轻车在怒驼的抗拒下无法前行,隐喻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一句,以马的嘶鸣和欲立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恐惧。马的反应让诗人感到毛骨悚然,生动地展现了旅途中的惊心动魄。“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孤寂的画面,四面环山,无人居住,只有明月高悬,照亮了覆盖着积雪的山峰,营造出一种空旷而肃穆的意境。“时方甲兵收,未乾新战血”两句,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动荡不安,战争刚刚结束,但鲜血尚未完全干涸,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况乃多盗贼,白昼闻杀越”则点明了社会治安的混乱,即使在白天也能听到杀戮的声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危险。最后,“平生所经地,忧虞转恇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之地的担忧与恐惧,这种情绪随着旅程的深入而愈发强烈。“我行岂不迟,心伤望京阙”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虽然行动缓慢,但心中满是对京城的思念与向往,这份情感在艰难的旅途中显得尤为珍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夜行乌桓道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动荡、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李裕
35首
文宗至顺元年进士。少从许谦学,撰《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令宿卫禁中。文宗时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陈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时裕已卒一月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