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咏物
写鸟
情感
四季
冬天
怀古
写景
情感表达
自然现象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名为《十月望后反舌竞飞鸣四五日》。诗中以反舌鸟在非季节性的时间内鸣叫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现象与时节规律之间不协调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描绘了反舌鸟在秋季与冬季异常鸣叫的情景,以此引发对于自然界秩序与人类认知之间的思考。首句“仲夏声宜收反舌”,意指在夏季末期,反舌鸟应该停止鸣叫,但这里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接着,“仲冬何事竞声声”则将话题转向冬季,反舌鸟为何在寒冷的季节里仍旧鸣叫不息?这种反常的现象引发了诗人的好奇与思考。“春秋月令即无准,郊藉时鸣底不平”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反舌鸟行为之间的矛盾。诗人质疑为何在四季分明的自然规律下,反舌鸟的鸣叫显得不合时宜,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也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接下来,“大梵咒长翻黑齿,小蛮曲短换朱樱”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反舌鸟的叫声比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或咒语,暗示了自然界声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声音的理解和解读方式。最后,“谁能一一奥分别,嬴得芳斋自在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探索欲望,以及在欣赏自然声音时的自由与宁静心态。诗人似乎在说,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奇异现象,人类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奥秘,但正是这种未知与神秘,使得自然的声音更加吸引人,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享受这份自在与宁静。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反舌鸟异常鸣叫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探讨了自然规律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自然之谜时的人类情感与态度。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徐渭

1576首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汉族。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