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颂
十
五
首
(
其
七
)
第
一
玄
,
拶
破
髑
髅
前
。
第
二
玄
,
照
用
在
机
先
。
第
三
玄
,
物
我
两
俱
全
。
第
一
要
,
个
中
明
得
兆
。
第
二
要
,
机
俊
未
为
妙
。
第
三
要
,
觌
面
须
回
照
。
哲理
写法
序文结构
心理写照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方所作的《偈颂十五首》中的第七首,以禅宗的智慧和哲理为主题。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探讨了禅悟的三个层次以及修行者在追求觉悟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第一玄,拶破髑髅前。” 这句诗以“拶破髑髅”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在深入探索内心深处时,需要勇敢面对自我,打破对自我的固有认知,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觉醒。“第二玄,照用在机先。” 这句强调了在行动之前,即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应具备洞察力和预见性,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预知并适应变化,体现了禅宗中“机锋”的概念,即在恰当的时机采取行动。“第三玄,物我两俱全。” 这句揭示了在禅悟的最高境界中,个体与万物、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再有界限,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体现了禅宗中“无我”的思想,即超越了个人的局限,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第一要,个中明得兆。” 强调了在追求觉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内心深处找到线索,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修行的第一步。“第二要,机俊未为妙。” 提醒修行者,仅仅依靠机巧或聪明并不足以达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流露。“第三要,觌面须回照。” 最后一句强调了在面对现实时,需要有反观自省的能力,通过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从面对自我、洞察先机、达到物我合一,到明确目标、避免过度依赖机巧、通过反观自省实现内在的和谐与成长,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深邃与智慧。
猜您喜欢
诗偈(其一三九)
唐·庞蕴
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西江月·十二首(其四)
宋·张伯端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万年春
元·姬翼
生灭无情,古今轮转平如水。急须堤备。作个前程计。自有元初,一点何曾离。灵无比。炼成真体。寿量齐天地。
前雁字诗十九首(其十)
明末清初·王夫之
此字无人识,空劳历九州。分明扶日月,因革自春秋。鸩篆删妖步,莺歌耻佞喉。冥飞谁弋篡,不坠草元楼。
偈颂一百零九首(其八十八)
宋·释可湘
打牛即是,打车即是。一种无弦琴,弹落知音耳。委不委,曹娥读夜碑,且较三十里。
谶(其十二)
南北朝·菩提达摩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有分。
了恩典座
宋·释祖钦
十二时中,承谁恩力。俯仰折旋,不须外觅。著衣吃饭,一了便了。开眼天明,是谁不晓。大地沙门只眼睛,丈六金身一茎草。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二一)
宋·释正觉
寒林濡露,明月濯波。时节恁么,衲僧如何。廓一念不见有自,极十方不见有它。遍界通身无背面,莫教丝绪落机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