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门
歌
大
风
扬
兮
赤
云
屯
,
楚
人
望
气
皆
龙
文
。
当
时
吾
甚
笑
亚
父
,
幸
至
彭
城
疽
背
死
。
谁
云
沐
猴
竟
遭
烹
,
汝
乃
盛
怒
咍
孺
子
。
嗟
哉
拔
山
之
力
不
可
得
,
扶
义
而
西
取
天
下
者
以
三
尺
!
君
看
项
王
重
瞳
舜
重
瞳
,
天
命
乃
在
隆
准
公
。
历史怀古
情感抒发
咏史抒怀
写楚历史
赞颂项王
战争
天命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夏溥的《鸿门歌》,通过历史典故与人物对比,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开篇“大风扬兮赤云屯”,描绘出风云变幻的壮阔景象,预示着历史的转折与英雄的诞生。接着,“楚人望气皆龙文”一句,借古人观天象以卜吉凶的传统,暗示了楚地英雄辈出,暗含对项羽的赞美。“当时吾甚笑亚父,幸至彭城疽背死”两句,通过对比项羽与范增(亚父)的命运,表达了对项羽英明决策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范增的智慧与忠诚未能挽救项羽的失败,彭城之役后,项羽因背疮而亡,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象征着英雄时代的落幕。“谁云沐猴竟遭烹,汝乃盛怒咍孺子”则运用了“沐猴而冠”的典故,讽刺那些外表看似英雄实则不堪一击的人,同时对项羽因小失大的行为表示惋惜。这里将项羽与“孺子”相对比,强调了他虽力大无穷却在细节上处理不当,最终导致失败。“嗟哉拔山之力不可得,扶义而西取天下者以三尺!”这一句直接点明了项羽的力量虽强,但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反而是手持三尺剑的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这里的“三尺”指剑,暗喻刘邦凭借智谋和策略,而非单纯的武力,成功夺取了天下。最后,“君看项王重瞳舜重瞳,天命乃在隆准公”总结了全文,通过比较项羽与舜帝(传说中的圣君)的眼睛特征,指出真正的天命在于拥有高尚品德与智慧的领导者。这句话既是对项羽的惋惜,也是对刘邦成功的一种肯定,强调了道德与智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整体而言,《鸿门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反思,以及对道德与智慧在决定历史走向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夏溥
3首
溥字大之,一字大充。领至治三年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转龙兴路学教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