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香
子
·
废
寺
行
过
翠
微
,
大
众
歔
欷
。
说
如
来
、
久
闭
金
扉
。
水
精
域
里
,
无
限
凄
其
。
看
粪
著
头
,
雨
注
面
,
草
齐
眉
。
悟
到
三
生
,
旧
果
依
稀
。
护
法
人
、
不
彻
元
微
。
若
除
魔
道
,
重
证
禅
机
。
只
贝
叶
经
,
伊
蒲
馔
,
水
田
衣
。
地点
废寺
怀古
哲理
抒情
此词分如下:
赏析
这首《行香子·废寺》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描绘了一幅废寺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荒废后的悲凉与禅意。“行过翠微,大众歔欷”,开篇即以“翠微”二字描绘出一片幽静的山色,随后“大众歔欷”则暗示了人们面对废寺时的哀伤情绪,为整首词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说如来、久闭金扉”,诗人借佛祖之口,表达了对废寺中曾经辉煌的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水精域里,无限凄其”,进一步渲染了废寺的荒凉与寂寥,仿佛连自然界的水滴都充满了哀愁。“看粪著头,雨注面,草齐眉”,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废寺的破败景象,粪土堆积、雨水倾泻、杂草丛生,形象地展示了时间对事物的侵蚀,同时也暗含了对佛法真谛的探寻与追求。“悟到三生,旧果依稀”,在废寺的荒凉中,似乎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旧日的因果似乎仍在隐约显现,引人深思。“护法人、不彻元微”,“护法人”可能指的是守护寺庙的僧侣,他们或许未能完全领悟佛法的精髓,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追求与向往。“若除魔道,重证禅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去除世间烦恼、证得禅宗真谛的渴望,希望能在废墟中寻找到心灵的净土。“只贝叶经,伊蒲馔,水田衣”,最后几句点明了佛教的象征物——贝叶经、素食(伊蒲馔)和僧侣的日常穿着(水田衣),强调了佛教精神在废寺中的延续与传承,即使在荒废之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依然存在。整首词通过对废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更蕴含了对生命、佛法、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