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物
秋声
怀古
情愁
记事

赏析

这首《台城路·蟋蟀》由清代诗人曹鉴冰所作,以蟋蟀为题,描绘了秋夜中蟋蟀的鸣叫,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幽静的氛围。“井梧飘后愁堪赋”,开篇即以秋风中的落叶引出愁绪,仿佛在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段充满哀愁的叙述。“俄闻这番凄语”则直接点明了蟋蟀的鸣叫,这一声声凄厉的呼唤,如同秋夜的低语,触动人心。“接砌花根,连阴树底,那不消人魂处。”这里通过描述蟋蟀鸣叫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花根与树底,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之处,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高吟低诉。恰经断回文,指寒停杼。”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蟋蟀的鸣叫声比作是“高吟低诉”,仿佛它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又像是在经过断续的回文诗句,充满了诗意和哀愁。“灯影清莹,夜深怪尔撩愁绪。”在清冷的灯光下,夜深人静之时,蟋蟀的鸣叫显得格外刺耳,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绪。“苔茵露浓过雨,似休还又杂,月下鸣杵。”这一段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露水沾湿了苔藓,月光下的杵声与蟋蟀的鸣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唧唧荒村,喓喓静馆,作出秋声无数。”荒村与静馆,分别代表了广阔与狭小的空间,蟋蟀的鸣叫在这两个地方回荡,仿佛是无尽的秋声,充满了孤独与寂寞。“何当递与,惹鹤步挨来,呆儿痴女。”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和谐与温暖的渴望,希望有人能理解并感受到这份孤独与哀愁,无论是仙鹤还是孩童,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夜晚的寂静与凄美,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