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

绿
写景
田园
季节
劳作
咏物
桑树
抒情
回忆
怀古

赏析

这首《绿意·采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采桑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春日里采桑女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场景。开篇“轻寒轻暖”,点明了季节,营造出一种温和宜人的氛围。“柔条苍翠,披拂林薮”描绘了春日里嫩绿的桑树枝条随风轻轻摇曳的情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只见携篮,了角鸦鬟,来到绿杨巷口”,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头戴小角形发饰(鸦鬟)的少女提着篮子,步入绿杨掩映的小巷,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画面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闹蛾扑蝶浑闲事,早又是、饲蚕时候”,诗人巧妙地将采桑女的日常劳作与自然界的其他活动对比,突出了采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春天的到来,采桑女们已经开始了喂养蚕宝宝的工作,时间的紧迫感跃然纸上。“问当年、陌上罗敷,风景依稀似否”,这里借用了汉乐府《陌上桑》中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采桑女们在忙碌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捻春尖纤小,筠筐携在手。半掩红袖”,进一步描绘了采桑女的动作细节,一缕春日的嫩芽被她轻轻握在手中,竹筐紧握于掌心,红袖半掩,既展现了劳动者的勤劳,也透露出一丝羞涩与矜持。“露滴蓉裳,雨打荷囊,不管枝新叶旧”,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露珠滴落于衣裳,雨水打湿荷囊,以及对桑树新旧枝叶的关注,表现了采桑女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劳动对象的细心照料。“唱歌声出红墙外,恍惚是、催桑老妇”,最后,诗人通过歌声的描写,将采桑女的形象与传统的催桑老妇形象相联系,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乐观精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不仅展现了江南春日采桑的生动场景,也蕴含了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饶芝祥

29首
光绪十一年(1885) 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草色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一带裙腰幕地青,扶舆春色已形形。向阳远入烟光薄,傍渚平分水黛泠。谁道文章属桃李,几多生意罨轩軨。所欣在彼不在此,早见来牟绿满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