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砚
古
砚
传
千
载
,
英
山
石
更
奇
。
水
流
鸲
鹆
眼
,
质
润
鸊
鹈
脂
。
藏
自
焚
书
日
,
出
逢
布
露
时
。
右
军
挥
兔
笔
,
应
勒
岘
山
碑
。
咏物
怀古
山水
读书
赞美
历史典故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嗣纲所作,名为《古砚》。诗中通过对古砚的描绘,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质地之美。首句“古砚传千载”,开篇即点明了古砚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珍贵历史价值。接着,“英山石更奇”一句,赞美了砚石出自英山,其质地更为奇特,暗示了古砚非凡的材质来源。“水流鸲鹆眼,质润鸊鹈脂”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砚石表面如同鸲鹆(一种鸟)的眼睛般细腻,质地则如同鸊鹈(一种鸟类)的油脂一般滋润,形象地表现了古砚的纹理与质感。“藏自焚书日,出逢布露时”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古砚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它曾被藏匿于焚书的黑暗时期,又在布露的和平年代重见天日,象征着历史的沉浮与文化的传承。最后,“右军挥兔笔,应勒岘山碑”一句,借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表达了对古砚的崇高敬意。王羲之曾以兔毫笔书写,而古砚作为承载书法艺术的载体,仿佛能与岘山碑上的文字相媲美,体现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整首诗通过对古砚的细腻描绘和历史寓意的巧妙融入,不仅展现了古砚的物质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张嗣纲
230首
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