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月
之
新
安
再
观
石
穴
将
营
母
葬
事
几
回
飞
梦
到
南
头
,
腊
月
风
波
逐
远
游
。
只
为
双
亲
埋
玉
佩
,
岂
期
百
代
覆
金
瓯
。
群
峰
拥
护
坟
三
叠
,
五
岭
盘
旋
土
一
丘
。
石
巧
不
妨
频
着
眼
,
翘
看
雨
露
下
松
楸
。
悼亡
写景
地点
冬日
亲情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嗣纲所作的《腊月之新安再观石穴将营母葬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即将安葬之事的深切感慨与复杂情感。首句“几回飞梦到南头”,诗人回忆起多次在梦中回到南方故乡的情景,流露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接着,“腊月风波逐远游”一句,描绘了在寒冷的腊月里,诗人随波逐流,远离家乡,暗示了他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母亲的现实。“只为双亲埋玉佩,岂期百代覆金瓯”两句,表达了诗人因母亲去世而深感悲痛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家族传承和历史延续的思考。“群峰拥护坟三叠,五岭盘旋土一丘”描绘了母亲安葬之地的景象,群山环绕,象征着母亲的墓地被自然美景包围,而“土一丘”则强调了墓地的简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朴素生活的怀念。最后,“石巧不妨频着眼,翘看雨露下松楸”两句,诗人通过观察墓地周围的石头和雨露滋润下的松树,寄托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里的“翘看”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更蕴含了对母亲生命的尊重与缅怀。整首诗以哀而不伤的情感,细腻地描绘了诗人面对母亲离世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家族传统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
张嗣纲
230首
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