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菊
(
其
二
)
分
根
昔
日
向
东
篱
,
种
近
羲
之
洗
砚
池
。
几
度
偶
浇
池
上
水
,
花
开
朵
朵
墨
淋
漓
。
写花
咏物
写花-菊花
秋天
赞颂
墨意
赏析
这首诗《墨菊(其二)》由明代诗人方孝孺所作,巧妙地将菊花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首句“分根昔日向东篱”,以菊花的生长环境为起点,描绘了菊花在东篱边生长的情景,暗喻着菊花的自然生长状态和不拘一格的品质。这里的“东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或高洁的品格。次句“种近羲之洗砚池”,进一步深化了菊花与艺术的联系,将菊花种植在王羲之洗砚池附近,不仅强调了菊花与文人雅士的关联,也暗示了菊花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洗砚池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圣地,此处借以强化菊花的高雅气质。后两句“几度偶浇池上水,花开朵朵墨淋漓”,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浇池上水”的动作,将浇水这一日常行为与菊花的生长过程相联系,赋予了浇水这一动作以艺术化的表现力。而“花开朵朵墨淋漓”则更是妙笔生花,将菊花盛开时的形态与墨水淋漓的景象巧妙结合,既形象地描绘了菊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又巧妙地将菊花与书法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艺术画卷。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相交织的创作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不仅赞美了菊花的美丽与坚韧,更通过与书法艺术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之间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方孝孺
408首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猜您喜欢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杂诗三首(其一)
元·傅若金
植兰弥九畹,种菊被三径。幽芳固殊姿,馨德良可并。搴兰以为美,餐菊以资命。眷言理芜秽,恒使枝叶净。芜秽苦易侵,枝叶苦不盛。岂无桃与李,贵此谐野性。
满庭芳(其三)探梅
宋·葛立方
狂吹鸣篱,祥霙剪水,分明欺压寒梅。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见琼英一点,小占条.....
病起观垂丝海棠感慨作二绝句(其二)
宋·饶节
卖花担上誇桃李,顿使春工不值钱。莫怪海棠不受折,要令笄珥绝凡缘。
赠林庆铨联
清·邹戴尧
房中松竹梅三友;海内诗书画一家。
感寓二首(其一)
元·曹之谦
中林有幽兰,罗生杂众草。地僻人不知,芬芳空自好。严霜凋古木,岁晚难独保。愿充君子佩,探撷尚未早。安得清风来,吹香出林表。
知如居,门前即大路
清·郭伦伍
知机且养到虚心,竹立园林堪节取;如愿得春风满眼,梅传驿路带香来。
沉香蟹子(其五)
明末清初·屈大均
介族珍惟汝,无嫌小异常。秋深犹未蜕,月满正多黄。血结疑非木,斑多识是香。番沉虽有此,不及海南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