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阴
杂
诗
六
首
(
其
一
)
才
渡
黄
河
复
运
河
,
人
家
终
日
傍
颓
波
。
西
风
一
夜
潮
头
恶
,
何
处
宜
防
得
力
多
。
写景
地点
抒情
季节
夏天
写风
淮阴杂
赏析
此诗描绘了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的景象,以及西风骤起后潮水汹涌的动态,寓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活变化无常的感慨。首句“才渡黄河复运河”,简洁有力地勾勒出人物行进在两条大河之间的场景,展现了旅途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转换。黄河与运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系,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也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次句“人家终日傍颓波”,描绘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与湍急的水流相伴,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动荡的环境中。这里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生活的不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三句“西风一夜潮头恶”,将视角转向夜晚,一阵突如其来的西风使得潮水变得异常凶猛。这一句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营造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挑战或变故。最后一句“何处宜防得力多”,则表达了对未知风险的担忧和对防范措施的思考。在自然力量面前,人们往往感到渺小和无力,但同时也激发了对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的重视。这句话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生道路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警醒。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的交织,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入思考。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独游南静川
宋·王禹偁
高车岭上无人见,南静川中信马行。多谢仙娥相管顾,远擎松雪助诗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