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缕
曲
·
和
韵
题
问
秋
图
何
处
秋
深
矣
。
望
汀
洲
、
萧
萧
芦
苇
,
秋
应
在
水
。
雪
正
纷
披
霞
错
落
,
秋
在
枫
林
散
绮
。
漱
泉
石
、
秋
声
迸
齿
。
摇
落
江
南
杨
柳
岸
,
送
燕
山
九
月
披
裘
至
。
饶
逸
兴
,
云
乡
尔
。
有
斜
阳
处
西
风
里
。
小
桥
横
、
琴
樽
逐
谢
,
奚
囊
从
李
。
秋
色
二
分
馀
几
许
,
秋
满
寒
山
诗
思
。
正
杖
倚
、
推
敲
一
字
。
秋
也
何
心
秋
著
色
,
更
宜
人
、
浓
淡
谁
为
此
。
青
女
力
,
霜
华
使
。
写景秋色
咏物秋天
抒情秋天
写景山水
赏析
这首清代词人鲍之芬的《金缕曲·和韵题问秋图》以秋意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开篇“何处秋深矣”,引人思考秋意渐浓的所在,接着通过“汀洲”、“萧萧芦苇”和“秋在枫林散绮”的描绘,展现出秋水长天、芦花飘零和枫叶如火的鲜明秋色。词人又借“漱泉石、秋声迸齿”表达出秋天的清凉与宁静。“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一句,将视线转向了江南的杨柳和北方的燕山,暗示季节的转换和游子的离愁。接下来,“饶逸兴,云乡尔”表达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秋日美景的欣赏。下半部分,词人聚焦于“有斜阳处西风里”的画面,小桥、琴樽、谢眺的典故和李陵的行囊,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他感叹“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意并未消减,反而在寒山中显得更深沉。最后,“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表达了词人对秋色浓淡变化的赞美,认为是自然之力,尤其是“青女力,霜华使”——秋霜的使者,赋予了秋天独特的韵味。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意的丰富层次,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词人对秋日的深深热爱和独特感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