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
下
寓
居
见
槐
花
落
因
寄
从
事
才
开
便
落
不
胜
黄
,
覆
著
庭
莎
衬
夕
阳
。
只
共
蝉
催
双
鬓
老
,
可
知
人
已
十
年
忙
。
晓
窗
须
为
吟
秋
兴
,
夜
枕
应
教
梦
帝
乡
。
蜀
国
马
卿
看
从
猎
,
肯
将
闲
事
入
凄
凉
。
写景
秋天
咏物
情感
思乡
秋天佳节
落花
自然景物
赞美
怀古
离别
译文
刚绽放就凋落承受不住那抹黄,覆盖在庭院草地上映衬着夕阳。
只能与蝉鸣声一道催人白发苍苍,可曾知为了生计已忙碌了十年时光。
清晨的窗前该为这秋色吟诵诗章,夜晚的枕上或许能梦回那京城家乡。
像蜀国司马相如那样观赏随王狩猎的风光,怎愿让闲散琐事侵扰心中的凄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描述了春天里初开不久便凋零的槐花,覆盖在庭院的草地上,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诗中的“只共蝉催双鬓老”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情感,而“可知人已十年忙”则表达了对时间飞逝和个人经历的深刻感悟。诗人的心境是宁静而淡然,他提到“晓窗须为吟秋兴”,可能是在清晨的窗前,借着秋天的气氛吟诵诗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夜枕应教梦帝乡”则是说在夜晚时分,枕着手肘而入睡,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古代帝王的都城,这或许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最后两句“蜀国马卿看从猎,肯将闲事入凄凉”则是说在蜀地(今四川一带),马卿(古代蜀王)纵观狩猎的情景,诗人却宁愿把这些平淡的生活琐事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珍视和内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人生境界。
吴融
302首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江汉
明·蒋主孝
江汉同流接混茫,萧萧芦荻雁南翔。姓名不到公卿府,泉石喜游君子乡。青眼昔年羞阮籍,白头今日老冯唐。思乡怀古浑閒事,酾酒椎牛兴自长。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