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古
十
二
首
四
十
馀
年
一
梦
虚
,
长
江
天
险
恨
成
墟
。
伤
心
北
去
悲
亡
国
,
化
血
南
归
认
故
居
。
不
负
生
来
仁
义
性
,
无
惭
读
尽
圣
贤
书
。
千
秋
忠
孝
寻
遗
迹
,
文
笔
峰
头
一
草
庐
。
怀古
抒情
读书
记梦
思乡
历史
忠孝
赏析
这首诗《论古十二首》中的某一首,由清代诗人章甫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忠孝精神的追寻。首句“四十馀年一梦虚”,开篇即以“四十馀年”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暗示了历史的悠长与个人经历的短暂,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时间的思考空间。“一梦虚”则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虚幻感,或许暗含着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长江天险恨成墟”一句,将长江描绘为天险,却最终成为废墟,隐喻了历史上的战争与破坏,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景象消逝的遗憾和痛心。“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去与南归,分别代表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流离失所,化血与认故居,则是对于历史悲剧的深刻体验与个人情感的强烈表达。“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两句,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格与学识的自信与自豪。他坚信自己生来具有仁义之性,并且通过广泛阅读圣贤之书,获得了道德与智慧的滋养,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最后,“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忠孝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忠孝的痕迹,寄托于文笔峰头的一座简陋草庐,既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也是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家园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以及忠孝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