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
阳
四
望
亭
观
雪
瘴
海
三
年
雨
不
冰
,
喜
看
万
木
变
琼
英
。
眼
中
何
处
分
银
界
,
脚
底
从
兹
上
玉
京
。
岁
序
已
于
芒
尾
见
,
春
风
先
向
柳
梢
明
。
饥
馋
病
守
存
馀
习
,
欲
和
田
家
击
壤
声
。
写景
写雪
抒情
冬天
节气的冬天
春天到来的时节
田家庭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瘴海三年雨不冰,喜看万木变琼英"表达了诗人对于连续三年未曾降临的雪景所表现出的欣喜之情。这里的“瘴海”通常指南方地区,而“三年雨不冰”则突显了这场雪的罕见与珍贵,"万木变琼英"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被白雪覆盖后的晶莹美景。"眼中何处分银界,脚底从兹上玉京"则是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四周的景致。"眼中何处分银界"表明视线所及之处皆为白雪构成的界限,而"脚底从兹上玉京"则暗示了诗人如同踏足在由玉石铺就的仙境之中,形象地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岁序已于芒尾见,春风先向柳梢明"指的是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岁序已于芒尾见"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在农作物的生长中显现,而"春风先向柳梢明"则描写了春风首先温柔地拂过柳树的枝头,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然而,诗人的内心并非完全沉浸于自然之美。"饥馋病守存馀习,欲和田家击壤声"一句透露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困顿和对农民生活的一种向往。在这里,"饥馋病守存馀习"表达了诗人对于贫苦生活的深切体验,而"欲和田家击壤声"则展示了一种想要摆脱目前状况,与普通农户一起劳作、共度时光的愿望。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雪景的细腻描绘,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李弥逊
779首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沁园春·十月晦日怀庆使院望太行山积雪
清·陈维崧
雪满太行,碧潋瑶翻,纷然沓来。正黄河欲吼,六花籍籍,青山乍老,一夜皑皑。素女淩空,眩师泼水,十万琼楼面面开。深林外,更狐踪半灭,兽窟全埋。万钟宁我加哉。且濡发狂歌乾百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