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咏物
哲理
抒情
农业祈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干旱时期,驾车前往郊外观察农田情况的情景。诗中描述了农民们在田野中祭拜祈求神灵降下雨水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蝗虫灾害时的无奈与祈祷。诗人通过对比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雨水的渴望。诗的开头“闵旱意不乐,驾言游近坰”,表达了作者因干旱而忧心忡忡,决定驾车前往郊外寻找解决干旱的方法。接着,“田父纷在野,祭酺方乞灵”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野中进行祭祀,祈求神灵降下雨水的场景。“借问何以然,东皋产蝗螟”则引出了干旱背后的原因——蝗虫灾害。诗中提到农民们询问为何会遭受如此灾难,是因为东边的田地里出现了蝗虫。接着,诗人描述了蝗虫的数量众多,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气息令人感到腥臊。“异哉天壤间,孕此妖孽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惊讶,认为这是天地间的一种奇异的生物。随后,诗人引用了孔子的观点,认为这种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象,需要记录下来,以警示后人。“畀火见周雅,捕瘗闻唐庭”提到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处理这类灾害的方法,如焚烧或捕捉埋葬。诗人接着指出,人类自身的力量足以应对这些灾害,无需过分依赖神灵的干预。最后,“聪明实依人,正直神所听。区区觞豆间,厥德安足铭”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智慧的肯定,认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智慧和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即使在小小的酒宴之间,也要铭记自己的品德。整首诗通过描绘干旱与蝗灾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智慧与神灵力量的辩证看法。

李纲

1653首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