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抒情
怀古
秋天
悲思
动植物情感
孤寂之情
山水之愁

赏析

这首《齐天乐》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描绘。词中以“山童莫唱青林乐”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接下来,“清商暗吹愁到”,进一步渲染了愁绪弥漫的环境,仿佛清风吹过,将愁绪悄悄地带到读者的心头。“桐翠垂檐,槐黄糁径,吟断露昏烟晓。”这一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翠绿的梧桐叶垂挂于屋檐,金黄的槐花点缀在小路上,露水在晨光中模糊,烟雾缭绕,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画面。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疏帘梦觉,待写入琴丝,和成凄调。”词人似乎在梦中醒来,想要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琴声表达出来,形成一曲凄美的旋律。这里不仅展现了词人的艺术追求,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冷落齐纨,一襟哀怨更谁吊。”“齐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丝绸,这里用来形容词人内心的哀怨无人能解,显得格外冷清和寂寞。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让人不禁为词人感到惋惜。最后,“碧树无情,斜阳易晚,消受凄凉多少。”碧绿的树木无言地矗立着,夕阳即将落下,时间的流逝让词人感受到无尽的凄凉。这一句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了词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余音自袅,忍唤得秋来,顿教秋老。”词人在结束时,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声音虽已消散,却依然能够唤起秋天的到来,使得秋天更加苍老。这一句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终将逝去的哀叹。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考的世界,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项鸿祚

221首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猜您喜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与诗友会宿
宋·寇准
此夕南轩宿,论诗万虑忘。苦吟秋信近,寂坐漏声长。室静灯光暗,桐疏露气凉。幽怀聊自遣,山色渐苍苍。
益公道人相见信安道温陵旧游出示近诗因次其韵(其一)
宋·朱熹
别来几度见归鸿,岁月悠悠一梦中。莫道相望湖海阔,争知千里不同风。
江汉
明·蒋主孝
江汉同流接混茫,萧萧芦荻雁南翔。姓名不到公卿府,泉石喜游君子乡。青眼昔年羞阮籍,白头今日老冯唐。思乡怀古浑閒事,酾酒椎牛兴自长。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