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节日
抒情
写景
端午节
友情
时光感怀
悲悼
悼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与诗人对时光流逝、世态炎凉的感慨。首联“饭筒菰黍趁流年,葵扇桃笙尚宛然”中,“饭筒菰黍”指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葵扇桃笙”则是夏季常用的扇子和竹制凉席,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节日元素,展现了端午节的氛围。“尚宛然”则暗示着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颔联“世味半随昌歜苦,心旌长与艾人悬”转而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其中,“昌歜”是一种古代的酒食,常用来比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艾人”则是端午节时悬挂的艾草人,象征驱邪避祸。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内心对于纯洁、正直的坚守。颈联“鸿飞不到书来少,鹊喜无凭语浪传”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通过“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鸿飞不到”暗示了通信的不畅或距离的遥远;“鹊喜无凭”则可能暗喻了消息的不可靠或虚假,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与无奈。尾联“两鬓萧萧吹白发,空馀衰谢故人怜”以个人的衰老为镜,反映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诗人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岁月不待人,同时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与感激,尽管他们或许无法给予实际的帮助,但他们的关怀与理解却是诗人精神上的慰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端午节的习俗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时间与友情的深刻思考,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孙觌

724首
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礼部旧无朝房予疏请命工曹特建盖异数也落成春祀斋宿奉简张蔡二寅丈(其三)
明·严嵩
晓星残月在檐西,起望天街簇仗齐。瑶雪静含鳷鹊影,綵云深护凤凰栖。南宫礼乐逢昌运,上苑烟花续旧题。谁信烧灯催草奏,每看堂印夜中携。
元夕前一日侍大人邀胡孝辕德州姚孟承山人小集得文字
明末清初·彭孙贻
张镫高馆漏稀闻,萝薜簪缨对隐君。照席何人怀似月,生风四座客如云。刻残银烛催花落,禁启金吾识夜分。尽醉莫教愁坠舄,尚容进履挹馀芬。
花犯·花朝后一日雪中晦鸣见过
清末近现代初·朱祖谋
碾城根、凌波路软,琼妃下清晓。冻禽啼觉。惊素影林亭,芳意娇小。柳丝倦挽清明到。和烟冰断沼。望里怯、踏青新步,香尘轻换了。拖筇犯寒故人来,梨霙影、乱扑风前衰帽。丝鬓冷,聊温.....
冬至
宋·陆游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上马出门愁敛版,还家留客强传杯。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其二)
清·李兆洛
浩荡珠江碧水湾,接连花地启禅关。一条果市人阗咽,百尺经楼佛空间。白足有贤思入社,青畦无数当看山。壁间小记题吾友,可惜斯游未及攀。
南柯子/南歌子(其二)广德道中遇重午
宋·韩元吉
野杏遝枝熟,戎葵抱叶开。村村箫鼓画船回。客里不知时节、又相催。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去年今日共传杯。应捻榴花独立、望归来。
除夕有怀广州故人兼送刘申叔元日东渡
清末近现代初·黄节
出门以往缘何事,可惜年光付淼漫。已听鹃声不归去,且从马上报平安。残宵漏尽无多雨,近海楼高特地寒。况是故人临别际,平明风雪满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