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情感
母爱
怀古
写鸟
山水
地点
雉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诗中的顽石、老松、野鸟、山僧以及古老的雉山岩,共同编织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禅意的场景。首句“顽石解首肯”,以顽石拟人化,仿佛它也对周遭的一切有了感知和认同,为整首诗奠定了静谧而又富含生命力的基调。接着,“老松闻肘回”则通过老松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仿佛连自然界的每一个元素都在默默地交流与呼应。“野鸟集隅坐,听法时一来”,生动地描绘了野鸟在岩石边缘聚集,静静地聆听山僧诵经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暗示了佛法的普世性和影响力,能够吸引并感动所有生灵。“山僧古佛徒,一龛寄岩隈”则将焦点转向了山僧,他独自一人在岩角的小龛中修行,体现了佛教修行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山僧的存在,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佛法的虔诚实践。接下来的“哀此堕卵状,点砾妙夺胎”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山僧生活状态的同情与赞美。山僧如同一只坠落的卵,虽然外表平凡,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与力量,如同点点砂砾中孕育出的生命奇迹,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丽。“休去复歇去,呱呱见啼孩”描绘了山僧的孩子出生后,啼哭的声音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这一场景既体现了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也象征着佛法的传承与延续。最后,“独此腹胁馀,斑斑尚毰毸”描述了山僧身体上残留的雉毛痕迹,这些斑斑点点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纪念,也是山僧与自然之间深厚联系的象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生命与佛法之间的深刻关联,以及在和谐共生中寻找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

孙觌

724首
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