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张
心
田
咏
史
三
首
(
其
一
)
汉
昭
烈
英
雄
割
据
值
时
艰
,
鱼
水
欢
逢
应
运
难
。
一
姓
何
尝
不
再
启
,
三
分
究
竟
属
偏
安
。
公
孙
跃
马
徒
窥
井
,
汉
祖
兴
龙
旧
有
坛
。
底
事
创
垂
功
未
半
,
吞
吴
遗
恨
付
长
叹
。
咏史
怀古
英雄
功业
忧国
赏析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牛焘所作,名为《和张心田咏史三首(其一)汉昭烈》。诗中探讨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对刘备(汉昭烈帝)的评价与反思。首句“英雄割据值时艰”,开篇即点明了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割据天下的背景,强调了英雄们在动荡时局中的角色与作用。接着,“鱼水欢逢应运难”一句,以“鱼水之欢”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但“应运难”则暗示了这种和谐并非易得,而是需要顺应历史大势才能实现。“一姓何尝不再启,三分究竟属偏安。”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历史的循环与王朝更替的主题。诗人认为,一个姓氏的兴起与衰落并非绝无可能再次开启,而“三分”(指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归属的讨论,则暗含了对“偏安”的思考,即三国之中,蜀汉虽有称帝,但终究未能统一全国,故有“偏安”之意。“公孙跃马徒窥井,汉祖兴龙旧有坛。”此二句对比了公孙述与刘邦两位历史人物。公孙述在蜀地自立为王,如同“跃马窥井”,象征着他的野心与行动,但并未能如愿;而刘邦建立汉朝,如同“兴龙”,则代表了成功与正统。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成败的反思。最后,“底事创垂功未半,吞吴遗恨付长叹。”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即探讨为何伟大的事业往往未能完成一半,特别是对于刘备未能统一三国、实现大业的遗憾与惋惜。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与对未竟事业的深深叹息。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描绘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英雄命运以及未竟事业的深刻洞察与感慨。
猜您喜欢
读史记随笔(其十一)
清·爱新觉罗·弘历
钩弋云阳遇暴风,娥姁肇祸实无穷。少孙漫许为贤圣,岂是千秋定论公。
读史偶成
清·边浴礼
西京人物易消磨,虚设贤良孝弟科。误尽宣元两朝事,鼠奸难去虱臣多。
折杨柳行
汉·两汉乐府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全墟。三.....
咏史二十四首(其七)
明·黄淳耀
皇汉传八叶,殃源始椒房。五侯连甲宅,旌节夜有光。大角缠逆气,三辰失天纲。便便文墨士,桀犬攻中央。势重贤为佞,权移阴胁阳。史臣谨灾异,可以告明王。
杞梁墓
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咏史·高堂隆
宋末元初·陈普
负土衣冠乱满园,不知曹德是轩辕。土山白尽忠臣发,何似初来莫妄言。
方处士挽诗二首(其二)
宋末元初·戴表元
不比他人死,何诗可挽君。渊明元懒仕,东野别攻文。沧海诸公泪,青山处士坟。相看莫浪哭,私谥有前闻。
秋曰述怀四十韵
明末清初·彭孙贻
短发飘蓬客,伤秋黯自惊。十年徒学剑,百亩愧躬耕。在昔逢屯难,中原扰甲兵。大呼兴陇卒,奄忽烬燕京。五马浮南渡,诸藩阻北征。此时犹粉饰,半壁彷承平。龙虎金陵丽,烽烟建业明。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