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灵
岩
法
师
战
士
长
戈
赴
荔
原
,
谋
臣
献
策
庙
堂
间
。
吾
师
倜
傥
浮
屠
隐
,
不
事
王
侯
事
经
论
。
两
街
推
许
住
灵
岩
,
百
鸟
衔
花
待
师
□
。
清
风
一
振
海
潮
音
,
旷
劫
曾
蒙
祖
师
印
。
穷
秋
别
我
欲
何
言
,
珍
重
详
师
指
一
弹
。
离别
送别
情感
思乡
抒情
赞美
地点
灵岩
赏析
这首诗《送灵岩法师》由宋代诗人俞充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一位法师的深厚敬仰与惜别之情。首联“战士长戈赴荔原,谋臣献策庙堂间”以战士与谋臣的比喻,展现了法师在世俗世界中的不同角色,既有勇往直前的战士精神,又有深思熟虑的谋略智慧,形象地描绘了法师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作用。颔联“吾师倜傥浮屠隐,不事王侯事经论”进一步揭示了法师的个性与追求。他不拘泥于世俗的权力与地位,而是潜心于佛学经典的研究与修行,体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颈联“两街推许住灵岩,百鸟衔花待师□”描绘了法师居住的灵岩寺环境之幽静与和谐,以及周围自然界的景物对法师的尊敬与期待,暗示了法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尾联“清风一振海潮音,旷劫曾蒙祖师印。穷秋别我欲何言,珍重详师指一弹”表达了诗人对法师离去的不舍与敬意。清风与海潮音象征着法师的教诲如同自然界的美好,永远回响在人们心中。而“旷劫曾蒙祖师印”则强调了法师的教诲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最后,诗人以“穷秋别我欲何言,珍重详师指一弹”表达出对法师的深深敬仰与不舍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再次相遇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法师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佛法的崇敬与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与离别的感慨,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寄福建杜廉访使君
元·范梈
臬府群工表,言官百世公。君王资稷契,台阁起黄龚。吴越联闽服,蛮夷偃汉风。九州诸道右,一柱众流中。虎豹精神肃,豺狼道路通。青冥行劲锐,白日贯精忠。斧绣扬秋隼,泉阿达夜蛩。壶.....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