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儿
问
煮
鱼
有
客
过
茅
宇
,
停
杯
待
煮
鱼
。
向
儿
呼
不
已
,
为
我
问
何
如
。
骥
子
抠
衣
至
,
校
人
授
手
初
。
叮
咛
凡
再
四
,
烹
割
勿
踌
躇
。
正
起
羹
鲈
兴
,
因
看
遗
鲤
书
。
团
栾
陪
父
执
,
更
欲
采
园
蔬
。
亲情
日常生活
友情
烹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通过主人对客人来访的款待,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与关爱,展现了宋代家庭生活中的温情与和谐。首句“有客过茅宇,停杯待煮鱼”,开门见山地描述了主人在简陋的茅屋中接待客人的情景,他放下手中的酒杯,准备为客人烹饪一道鱼肴,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讲究。接着,“向儿呼不已,为我问何如”两句,揭示了主人在忙碌之余,不忘对孩子进行教育,询问孩子对烹饪的看法,既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骥子抠衣至,校人授手初”描绘了孩子恭敬地来到主人面前,初次尝试帮助烹饪的情景,通过“抠衣”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的认真态度和对学习的渴望。“叮咛凡再四,烹割勿踌躇”则表现了主人对孩子的耐心指导和鼓励,反复叮咛孩子在烹饪过程中不要犹豫,体现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正起羹鲈兴,因看遗鲤书”两句,通过主人品尝羹菜时的满足感和对书中内容的欣赏,进一步深化了家庭生活的温馨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最后,“团栾陪父执,更欲采园蔬”描绘了家人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主人还想亲自到园中采摘蔬菜,进一步丰富餐桌,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无间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宋代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和谐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主人与孩子、客人之间的互动,传达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社会风尚。
猜您喜欢
郑介道见访
宋·许棐
步头杨柳种多年,今日方维胜客船。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溪羹旋煮莼丝滑,野饭新炊芡玉圆。不管归心忙似箭,强留吟过菊花天。
示师文二首(其一)
元末明初·王冕
生涯犹未定,归去勿来迟。故里虽云好,吾家正及饥。敬尊须重礼,对母说新诗。梅竹平安否?先书报我知。
答洛生七弟见怀之作次韵
清·顾印愚
当年大母煦诸孙,今我生孙解候门。无以为家行未已,不遑将母疚难言。梦中俯仰何身世,病里扶携倚弟昆。还见新诗献康乐,鸣翁春草得重论。
安福孝子朱云孙血指刲股燃臂愈父母疾化遂行于室家邑上其事于州他日读待制廷秀杨公所述志公之文为题小诗于后
宋·周必大
孝子因亲不爱肤,忠臣为国亦忘躯。一毫不拔何为者,此姓渠名枉共朱。
寄吴少溪宫录七十(其十三)正月十五日李黄羽司理行部过访
明·于慎行
中州文苑旧名家,结驷相过巷路赊。雪后初倾元夜酒,灯前已发上林花。六条问俗推星使,两世论交感岁华。为讯高堂容鬓好,春山谁伴采明霞。
邸中思家四首(其三)
明·孙承恩
不见伯兄久,荆花静晚风。平生敦手足,此日任西东。万里看鸿鹄,三冬困蛰龙。不知今夜烛,谁与一尊同。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唐·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送曾则通扶榇归江右
明末清初·卢若腾
君昔侍吾师,宦游入闽甸;吾师蒙难时,举家危悬线。君年未及壮,飘泊经百鍊;岛栖十七载,苦泪挥霜霰。谈尽岛中心,识尽岛中面;人面皆如昨,人心半迁变。经权惟所适,忠孝从其便;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