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西
怀
秋景
抒怀
咏物
情感
长安地点
秋天
怀旧
借景抒情

赏析

这首《长安秋思》由明代诗人游朴所作,描绘了秋日长安的萧瑟景象与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首句“柳瘁槐疏秋已阴”,以“柳”和“槐”的凋零,暗示秋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秋已阴”则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阴郁情绪。接着,“长安寒色薄重衾”,通过描述长安城的寒气透过厚重的被褥,直接触碰肌肤,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寒冷,同时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冷清。“鸡声落月还家梦”,鸡鸣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仿佛是诗人归家的呼唤,但“落月”暗示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象魏中天恋阙心”,“象魏”是古代宫殿前的高台,象征权力与威严,此处借指朝廷。诗人虽身处长安,却心系朝廷,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眷恋。“东海鱼竿思放艇,西凉羽檄欲沾襟”,诗人想象自己在东海边垂钓,而在西凉之地,战事紧急的消息如羽檄般传来,使他心绪难平。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淡泊,又揭示了他对时局的关注与忧虑。最后,“怀中疏草将漫灭,对仗迟回意转深”,诗人怀中的稀疏草木即将消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而“对仗迟回意转深”则表明诗人思考的深度与时间的悠长,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整体而言,《长安秋思》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长安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游朴

406首
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猜您喜欢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书斋秋夜
清·刘霖
院静重门掩,风轻小阁凉。窗含一树月,菊傲五更霜。塞雁惊寒过,村尨吠漏长。凭栏无限意,灯火伴昏黄。
题澹游雨竹图
明·王恭
孤舟凉雨楚溪头,叶叶寒声镜里秋。湘水夜传金奏响,郢云朝拂玉英流。空香暗逐王孙梦,残粉深关帝子愁。鸣凤不来春杳杳,为谁遗牒向中洲。
移菊
宋·吴则礼
爱此秋气凉,捐书坐北户。黄花手自栽,开花忽无数。朔风吹寒云,色映茅檐暮。起立伫幽香,泥衣有零露。旋移霜中花,娱此羁旅人。白发图一笑,天公初不嗔。平生饱参鼻,宿昔应供身。老.....
秋物十咏
清·卢德嘉
回顾苍茫日影沈,者番酝酿是秋阴。村容黯淡看难辨,山意模糊望转深。未遇云霓谁诈雨,若逢雷电定为霖。来朝天挂羲和驭,照耀黄花满地金。
百字令
清·陆恒
空阶一夕,滴芭蕉、秋心难展。檐铁丁丁,摇曳处、蓦地愁添宛转。秋木凄凄,秋花寂寂,秋意都零乱。捲帘人瘦,年华容易暗换。已入急管繁弦,不堪重证,裂破冰丝软。万斛真珠抛作泪,待.....
自吴城至马当湖江八景·其四·虾蟆石·在南康下
明·郭之奇
虾蟆石在几秋春,不向风涛化甲鳞。自与庐峰为御畜,肯同诸阜作臣邻。每愁鳌钓归龙国,稍喜蟾光下月轮。万载湖山终不变,蛟螭怒舞欲何伸。
山园
金末元初·辛愿
岁暮山园懒再行,兰衰菊悴颇关情。青青多少无名草,争向残阳暖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