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地点
山水
写秋
节气的秋
深山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嵩山十二首》中的第十一首,描绘了作者在石门探访峻极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环境的幽深和宁静。"路入石门见",诗人步入石门,眼前展现出一条通往深山的小径,暗示着前方未知的神秘与静谧。"苍苍深霭间",描绘出山间浓厚的雾气,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深邃而幽暗。"云生石砌润",进一步强调了山间的湿润气息,云雾缭绕在石阶上,增添了神秘的氛围。"木老天风寒",通过描绘树木在寒风中显得更加苍老,传达出一种岁月沧桑的感觉。"客来依返照",诗人来访时正值夕阳西下,光线斜照,投射出温暖的光影,为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丝生机。"徙倚听山蝉",诗人停下脚步,静静地聆听山中的蝉鸣,仿佛能听到自然的乐章,表现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欣赏。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描绘石门、云雾、老木和夕阳等元素,营造出一幅深山古寺的静谧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欧阳修

1170首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