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
送别
情感
思乡
怀古
写景
民生
赞美
地点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改革思想闻名于世,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寄托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作客兰陵迹已陈”,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时光流转、往事如烟的氛围,兰陵即今天的江苏常州,是沈康赴任之地。诗人通过“为传谣俗记州民”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以及希望友人的美好形象能够被当地百姓所铭记。接下来的两句,“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农村景象和萧索的人间疾苦。这里的“沟塍”指的是水利设施,半废状态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困境;“田畴薄”则说明耕地稀少或产量低下;“厨传相仍市井贫”形象地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以及这种贫穷已成为常态。诗人随后转向对朋友的关怀,“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这里的“常恐劳人”显示出王安石对于百姓负担过重的忧虑,而“忽逢佳士得朱轮”则是希望沈康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最后,“慇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离别后的不舍和怀念之情。荆溪作为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这里也隐喻着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望的寄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既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深度,也反映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革理想。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现实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友情的寄托,更是对时代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

王安石

1765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