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山水
怀古
抒情
励志
思乡
记梦
秋节
读感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联“清溪曲曲几千松,梦里开门看鹤踪”以清溪和松林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诗人似乎在梦中与鹤相遇,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超脱。颔联“乡计久要桃叶渡,客程长念壮高峰”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壮丽山峰的向往。桃叶渡是江南水乡的一个著名渡口,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壮高峰则是对雄伟山川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美的追求。颈联“笙歌渐渐于人懒,山水时时觉话重”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依恋。随着笙歌的渐行渐远,诗人感到身心的疲惫,而山水之间的话语却显得格外沉重,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尘世喧嚣的逃避。尾联“六载牵羁成底事,不如潇洒学为农”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经历了六年的羁绊与束缚,他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与满足并非来自外界的追求,而是回归自然,过上简单、自由的农耕生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肯定与致敬。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

袁宏道

1666首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