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
贤
寺
李
渤
读
书
处
,
乃
在
栖
贤
谷
。
何
年
作
招
提
,
来
寻
惬
幽
独
。
僧
舍
如
蜂
房
,
高
下
傅
山
麓
。
云
来
汉
阳
峰
,
时
就
檐
下
宿
。
古
寺
无
所
有
,
修
竹
间
乔
木
。
野
衲
喜
客
来
,
欣
然
设
茗
粥
。
便
欲
置
草
堂
,
岩
栖
于
此
卜
。
名胜
栖贤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王士祯游历栖贤寺的经历,他被李渤读书的遗迹所吸引,来到了这个位于栖贤谷的古寺。诗人赞叹寺庙选址之幽静,僧舍密集而依山傍水,仿佛蜂巢般错落有致。云雾缭绕的汉阳峰与寺宇相映成趣,不时投下阴影,使得檐下成为宁静的休憩之地。古寺内虽然简朴,只有修竹和高大的乔木相伴,却显得自然和谐。野僧对客人的到来感到欣喜,热情地准备了茶粥招待。诗人在此情境中产生了归隐之心,萌生了在此筑草堂,长久栖居的念头。整体上,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展现了栖贤寺的宁静与禅意,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士祯
26首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原名王士禛,、贻上,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