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抒情
哲理
山水
夏景
赞美
庐山写景
悼亡
怀念
离别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陈莹中左司自丹丘欲家豫章至湓浦而止余自九峰往见之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与友人陈莹中在灵鹫山听法的往事,以及对陈莹中从丹丘前往豫章途中停留湓浦的情景的回忆。首句“与公灵鹫曾听法”,点明了诗人与陈莹中曾经一同在灵鹫山听法的经历,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修行经历。接下来,“游戏人间知几生”一句,以“游戏”二字形容人生,既体现了对生活的轻松态度,也暗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夏口瓮中藏画像,孤山月下认歌声”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陈莹中在旅途中的情景。夏口瓮中的画像,象征着陈莹中内心的寄托;孤山月下的歌声,则可能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或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翳消已觉华无蒂,矿尽今知珠自明”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哲理。翳消华无蒂,意味着遮蔽消失,事物的本质得以显现;矿尽珠自明,比喻经过磨砺,内在的真我得以彰显。这两句诗富有哲理,寓意深刻。最后,“远壑夕阳残雨后,一番飞絮满江城”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画面。远山、夕阳、残雨、飞絮,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离别或变化的意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释德洪

1809首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您喜欢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赠大沩和尚
唐·周朴
大沩清复深,万象影沈沈。有客衣多毳,空门偈胜金。王侯皆作礼,陆子只来吟。我问师心处,师言无处心。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玄珠歌(其十五)
唐·张果
玄珠玉树有根苗,水际连天永不凋。真火含虚如赤日,金华结魄六时潮。
上竺寺记赞
宋·陈轩
白衣仙人无住著,补陀落伽渺云海。为大导师安乐国,歙然遍应河沙刹。世界热恼或有闻,曾不旋踵垂覆护。众生心念非一种,皇皇不足尝有求。如饥须食渴须水,顾亦何从满其愿。我观圣心等.....
上判府陈秘丞(其二)
宋·徐鹿卿
向来一榻下南州,此事无传阅几秋。顾我风流非孺子,乃今天幸事王侯。颓波甚矣谁能返,砥柱岿然好镇浮。唤起东湖风月梦,请为榱桷备兼收。
送僧之庐山
元末明初·梵琦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中和日与程睫园过东洲讲舍邀雷小秋罗云岩廖卓夫姚·瑞麟游小罗汉寺作
清·释敬安
春风一微扇,草木含新荑。佳兹微雨晴,复与赏心携。鼓枻溯洪流,扬帆便轻飔。洲渚绿方盈,霞彩垂光仪。讲肄集群彦,矫矫鸾凤姿。兰蕙馥其馨,德义为之基。洙泗若可接,孔墨道宁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