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哲理
情感
季节
衰老感慨
冬天
励志
惋惜时光
其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首句“礼法日荒芜,坦率日增益”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礼法日渐衰败,而坦率之风却日益盛行。接着,“唯馀枯藤枝,起坐不相失”以枯藤枝比喻诗人内心的坚守与不变,即使在变化的世界中,仍有一份坚持。“山枕孤云归,林寒倦鸟集”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孤云归山,倦鸟栖林,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疲惫。“爱此亦题诗,钝涩见才力”表达了诗人虽感才力不足,但依然热爱生活,愿意以诗歌记录这份情感。最后,“乃知衰老来,全殊少年日”点明了时间的无情,岁月催人老,与年轻时截然不同。“劳生知几何,万事归叹息”感叹于人生的辛劳与无常,面对世事,只能发出一声声叹息。“鈯斧好濯磨,当就阿谁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提升与完善的一种渴望,希望有人能给予指导或帮助。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衰老与困顿时的坚韧与追求。

释德洪

1809首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您喜欢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明·王守仁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偈八首(其二)
宋·释明辩
诤五眼,涌金春色晚。得五力,吹落碧桃华。唯證乃知难可测。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渔洋探梅归自东西横塘作
明末清初·屈大均
山寒寻未得,一树忽临溪。光透松间雪,香生石上泥。莺声留客久,鹭影逐人低。随意穿桥去,横塘东复西。
冬日临昆明池
隋末唐初·李世民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