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鲁
木
齐
杂
诗
之
民
俗
(
其
三
)
到
处
歌
楼
到
处
花
,
塞
垣
此
地
擅
繁
华
。
军
邮
岁
岁
飞
官
牒
,
只
为
游
人
不
忆
家
。
写景抒情
边塞
赞颂城市
民俗描述
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地区的繁华景象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首句“到处歌楼到处花”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乌鲁木齐的热闹与美丽,无论是高楼还是花园,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生机勃勃的气息。接着,“塞垣此地擅繁华”进一步强调了乌鲁木齐在边疆地区中的独特地位和繁荣景象。“军邮岁岁飞官牒”一句,揭示了乌鲁木齐作为边防重镇的重要作用,每年都有官方文书通过军邮传递,体现了其在军事和行政上的重要性。然而,最后一句“只为游人不忆家”则以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即使在如此繁华的地方,游子们仍难以忘怀家乡的情愫,流露出一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繁华与思乡的情感,既展现了乌鲁木齐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地位,也触及了人性中普遍的思乡之情,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纪昀
184首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猜您喜欢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寄陈文举四首(其一)
明·贝琼
凤皇台下犹为客,雪满头颅一病翁。却忆山人读书处,月轮夜照水晶宫。
枯荷晚过荒园,池荷披谢殆尽,闻人言秋娘怛化丁沽已逾匝月,重念昔游对之成咏(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黄节
年来此地经行处,一日伤心独晚归。旧过横塘终不渡,每闻清曲辄增欷。秋初已共黄淤老,花尽难禁白露晞。园事纵非能勿感,剩看凉柳自依依。
捣练子·客中
清·沈榛
花破萼,柳垂丝。客梦惊回独语时。听彻子归肠欲断,故园频望数归期。
满庭芳·时在临安晚秋登临
宋·程垓
南月惊乌,西风破雁,又是秋满平湖。采莲人尽,寒色战菰蒲。旧信江南好景,一万里、轻觅莼鲈。谁知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凭高,增怅望,湘云尽处,都是平芜。问故乡何日,重见吾.....
青玉案
宋·李清照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湖口守风作(其二十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首路争鸿雁,深秋家未还。西江掩桂楫,南塞阻梅关。宝剑空多气,香醪不上颜。裁诗颂风伯,咫尺是庐山。
次韵答俞原举五首(其三)
明·董纪
秀州东郭残年里,曾得春风送客舟。别去几何情契阔,诗来如此意绸缪。光阴日薄皆虚度,故旧星稀半不留。江上酒船重有约,残山剩水尚堪游。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